近期,我国与俄罗斯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展开了深入的外交沟通。根据2024年5月16日发布的《中俄联合声明》,双方决定与朝鲜进一步加强联系,特别是在中国船只经过图们江出海口的航行问题上进行协商。这一举动预示着我国东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或将迎来恢复图们江出海口使用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这项出海口会被“恢复使用”?它的历史渊源又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恢复了图们江出海口,如何能带来国家的利益?
图们江出海口的故事,源于我国东北的延边自治州珲春市。这座地方不大,经济也未必非常发达,甚至许多人对珲春这个名字并不熟悉,更别提知道它是吉林省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地方,藏着一段令中国人民痛心的历史。珲春靠近日本海和太平洋,但遗憾的是,我们无法通过图们江流域进入这些海域。图们江的下游正是朝鲜与俄罗斯的边界地区,这片土地在清朝时应属于中国。可是,晚清政府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彻底丧失了这一关键地区的控制权。
追溯到这段历史,我们需要从两个重要的条约谈起。1849年,沙皇俄国的军队从黑龙江下游开始侵略,逐步在我国境内建立了军事据点,并对清朝军队进行了频繁的袭击。俄国的目的,除了扩张国土外,还希望迫使清朝政府交纳赔款。这场战争不断升级,最终于1858年迎来了一个关键节点。在那时,第二次鸦片战争正酣,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天津的防线岌岌可危。5月20日,英法联军逼近天津,22日,沙皇俄国的穆拉维约夫进入瑷珲城。
面对极度不利的局面,黑龙江大将军奕山在清朝政府安排下,尝试与俄方进行谈判。奕山在谈判中强调,《尼布楚条约》已经明确规定了中俄边界,要求俄国履行条约。然而,俄方当时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穆拉维约夫冷冷回应:“那就开战吧。”奕山心知肚明,面对俄国强大的武力,清朝远非对手,最终在压力之下,他于5月28日签署了《瑷珲条约》。根据这份不平等条约,清朝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
这一面积的丧失,对中国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损失,约相当于今天四个河南省的面积。更为致命的是,失去了对东北地区海域的控制,尤其是图们江出海口的丧失,使得我们失去了与日本海的直接联系。遗憾的是,这种屈辱并未就此结束。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大沽和天津的防御战中遭遇挫折,英法联军攻占了天津,迫使清朝再次做出妥协。清朝为了避免全盘崩溃,不得不签订了《北京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中国再次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彻底丧失了东北地区的海上出海口。
然而,在《北京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俄国方面偷偷地将界碑位置向南移动,企图完全占领图们江出海口的土地。幸亏督办边疆事务的大臣吴大澂识破了俄方的阴谋,成功与俄国交涉,拆穿了他们的伎俩,才避免了图们江出海口的彻底丧失。
虽然图们江出海口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在现实中,它已经几乎失去了作用。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与朝鲜联合,且苏联与我国的关系并非亲密,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忌惮。在这期间,苏联修建了图们江铁路桥,声称是为了帮助朝鲜运输战争物资。然而,这座铁路桥设计得极低,导致我国的商贸船只无法通过。因此,图们江出海口的使用,实际上一直未能恢复。
如果俄罗斯愿意拆除这座铁路桥,图们江出海口的航运就有可能恢复,东北地区的航运经济也将因此发生质的飞跃,对整个国家经济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图们江的恢复使用,可能为我国带来更加便捷的国际航运路线,也有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复苏。
然而,现阶段这一切仍然没有定论,仍然需要看俄罗斯与朝鲜之间的进一步协商结果。俄罗斯目前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和军事压力,急需国际上的支持和盟友。而我们是否能够借此机会恢复图们江出海口的使用,关系到双方的合作意愿。如果俄方同意拆除那座铁路桥,并达成合作协议,图们江出海口的荣耀将再次为中华大地所用。
总体来说,图们江出海口是否能恢复使用,依然取决于俄罗斯与朝鲜的谈判结果。如果最终达成协议,并顺利拆除那座障碍航运的大桥,图们江的通航将为中国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助力我国的东北振兴,也有望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