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守宝人|用40年光阴,为麦积山石窟“缝补”千年文脉
迪丽瓦拉
2025-09-24 18:31:12
0

今年59岁的牟常有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的一名高级文物修复师,在麦积山石窟从事洞窟文物修复工作已经四十年了。 牟常有还记得小时候在自家院子里一抬头便能看到一座形似麦垛的山——麦积山,也正是从那时候起,牟常有对麦积山上的塑像和壁画产生了兴趣。198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位农家子弟走进了仰望多年的麦积山石窟,从拌泥递物的小工起步,牟常有开始了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工作生涯。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始凿于距今约1600年的后秦,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现存洞窟221座,有大量精美的雕塑、壁画,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麦积山石窟,牟常有从最开始的清扫石窟、整理工具,到为老师傅打下手和泥、砸土、搓麻绳,一直干了十几年,在耳濡目染和老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手艺,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专业书籍、钻研修复工艺与流程。逐渐地,牟常有完成了从农民到文物修复师的转变,获得了独立开展修复工作的机会。 四十载光阴流转,牟常有的双手抚过二十多座洞窟。他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就想抓紧时间多干一些,每当文物得到妥善修复,他的心中便感到十分满足。 经过多年磨砺,牟常有的文物修复技艺日臻成熟,面对年轻人的请教,他更是倾囊相授。“塑像壁画皆是凝固的历史,守护它们,需要耐心和毅力,相信年轻人能够接好接力棒,让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永续。”牟常有说。

一天的修复工作结束后,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卫部门填写石窟钥匙交还表(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查看麦积山石窟44窟的塑像(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带着年轻的文物修复师在麦积山石窟133窟内查看塑像和壁画(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透过护网查看曾经修复过的洞窟塑像(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右)和徒弟何举在麦积山石窟133窟内修复塑像(2024年11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157窟查看塑像情况(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7月16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是7月16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157窟前填写文物修复施工日志,为修复工作做准备(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157窟前填写文物修复施工日志,为修复工作做准备(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157窟前填写文物修复施工日志,为修复工作做准备(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右)在正在修复的麦积山石窟157窟前指导徒弟李浩亮搭建用于文物修复的木骨架(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翻看自己绘制的修复草稿图(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牟常有(右一)在麦积山石窟157窟前指导徒弟李浩亮制作用于塑像修复的木骨架(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11窟内修复塑像(2019年12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牟常有在麦积山石窟11窟内修复塑像(2019年12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完成一天修复工作的牟常有(中)与徒弟李浩亮(右)、于佑樘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前合影(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麦积村,牟常有站在高架桥下眺望远方的麦积山(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牟常有(左)在麦积山石窟157窟内指导徒弟于佑樘修复塑像(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蔡湘鑫 摄

游客在麦积山石窟参观(7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陈... 陈诚是国民党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曾被誉为“小委员长”,他在台湾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6...
原创 5... 1959年的中国,正处在特殊的建设阶段,社会氛围严谨得很,干部家庭的一举一动都被盯着。开国中将詹才芳...
原创 魏... 魏延为何进不了五虎上将之列?关羽和赵云都知道原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刘备为何不敢让魏延担任五虎上...
原创 孝... 对于清朝这段历史,很多人比较熟悉,一方面是通过电视影视作品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史书和文献看到。有一段...
原创 四... 1945年8月15日,经过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终于画上句号。日本帝国主义最终在“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
原创 “...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自唐朝开始,科举制度逐步确立,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巩固了...
原创 嘉... 中国的历史悠久而深远,几千年的岁月留下了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还散发着独特的...
庆阳周祖传说,穿越四千年的农耕... ▲“华夏周祖第一陵”的周先祖不窋陵 黄土高原的千年传承,如今被赋予了新生命。在陇东庆阳的黄土高原腹地...
原创 刘... 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充满了各类矛盾,而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书生与武将之间的矛盾,和能臣与君王之间的矛...
原创 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行途中突然病逝。为了避免引发全国范围的混乱,左丞相李斯故意没有立即公...
原创 溥... 一张老照片,一位人物,一段历史。通过分享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它们的独特魅力,还能探索照...
原创 红... 1934年10月,由于当时的形势变化,中共中央决定将其总部从长汀和古城向西迁移,这个决策也标志着伟大...
原创 秋...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紧接着,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进一步表明了中共决...
原创 这... 在历史上,当人们提到最完美的帝王时,往往会首先想到秦始皇、汉武帝或康熙等著名的帝王。这些帝王在很多方...
原创 荆... 公元前227年,秦国都城咸阳宫(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约15里处)上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
原创 司... 本文为正聊三国“浅阅晋史”系列第九篇。 本文的重点在于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具体表现。 在正始元年...
原创 杨... 北周灭北齐,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北方实现了统一,隋朝完成了内部整合。接下来,隋朝的目标便是南方的陈朝。...
原创 “... 在古代历史中,提到五虎将,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蜀汉的五虎上将,也就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五位...
原创 假... 背水一战,要么反击,要么灭亡。秦王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巨大的抉择。许多历史学...
原创 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父子同心、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