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一直费解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提起晚清那会儿的著名商人,多数人都喜欢津津乐道胡雪岩。我不止在一篇文章里提过,晚清真正有钱的,是盛宣怀。
盛宣怀当然也是靠充当红顶商人起家的。其实,晚清的崩盘,也和盛宣怀脱不了干系。
1、盛宣怀想得挺美
在晚清,想要做大生意,必然需要依靠大官僚保护。胡雪岩是这样,盛宣怀也不例外。
盛宣怀的靠山是李鸿章。李鸿章在晚清政坛堪称一个不倒翁的存在:慈禧太后掌权,需要武装力量支持,而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很大程度上是慈禧太后的助力。
因为李鸿章的显赫,所以盛宣怀的生意也是顺风顺水的。20世纪初,李鸿章去世。不过此时,盛宣怀在朝廷里面也有了一定的人脉,所以盛宣怀依旧在清廷活跃。
清朝宣统帝在位时期(其实是摄政王载沣当家那会儿),清廷从民间集资,在四川修铁路。不过,清廷高层因为参与炒西洋橡胶股票遭遇股灾,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为了填补亏空,盛宣怀提出了一个主张:朝廷收回四川的铁路所有权,用来充当抵押物,这样可以从洋人的银行里贷款。自己作为中间人,少不得抽水一番。
该说不说,盛宣怀想的挺美。
2、保路运动
清廷很快采纳了盛宣怀的主张。
但问题是,前文说过,四川铁路是民间集资修建的。清朝一毛钱都没出。清廷拿四川百姓的钱修造的铁路,抵押给洋人,而且还是建立在收回铁路所有权的基础上,这捞干了说:这大清国和抢钱有啥区别?
要知道,四川百姓,从地主、商人,到普通自耕农,基本上有点余钱的,差不多都参与集资了。所以,川民对于清廷打算收回铁路的图谋表示愤慨。于是,四川民众开始抗争,晚清历史上著名的保路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当然那时候,四川当地的士绅也曾派出去代表到京城,找摄政王载沣——这位清朝事实上的末代皇帝(宣统帝是小孩,真正说了算的、代行皇帝权限的是载沣)申诉,请求这位摄政王、准皇帝收回成命。
但是,载沣拒绝了四川各界的请求:原因很简单,清廷此时财政处于崩溃边缘,所以,哪怕饮鸩止渴,摄政王也不会拒绝。
而对于四川爆发的保路运动,清廷选择武力镇压。载沣担心四川清兵镇压不利,还专门将湖北的清兵抽调入四川,镇压保路运动。
3、清朝的崩溃
湖北清兵大量抽调进入四川,也导致湖北防务空虚。就在清兵镇压暴露运动的同时,武昌起义爆发。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的革命党人纷纷起来发动起义,半年光景,整个长江以南全部脱离清廷统治。并且北方各省也爆发零星的起义活动。
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下,清宣统帝只好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其实都源自盛宣怀——实际上,不光是没收四川铁路股票的主意是盛宣怀出的,即便是橡胶股灾的爆发,很大程度也和盛宣怀有关。
所以,清朝的崩溃,盛宣怀的一系列操作,算是起到了导火索作用。
因为橡胶股灾,引发了没收铁路股权,也因此引发保路运动,并且给武昌起义创造了契机。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