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侵略东北后,东北的各界纷纷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数不清的东北青年投身于抗日战斗,誓言要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各地的抗日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队伍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的雏形。由于形势的变化和抗日情绪的高涨,至1936年,抗联已发展为11个军,拥有3万余人的强大兵力。然而,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和外部援助的缺乏,到1939年底,抗联的兵力已经锐减至不足2000人。
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抗联如何自处成为了当务之急。关键时刻,周保中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建议:“到北边去”,而北边,就是苏联。迫于局势的压力,抗联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撤入苏联。
但撤入苏联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令所有抗联将领都感到极度不安的事情。在一次由苏联远东军区部长瓦西里主持的会议上,瓦西里的一番话让所有在场的抗联将领,包括周保中在内,心生警惕。会议的气氛一时变得异常紧张,最终,周保中甚至怒不可遏地发飙。那么,瓦西里到底说了什么?为何周保中会有如此反应?这一切还得从抗联撤入苏联后说起。
曾几何时,抗联从未想过会走到必须撤入苏联的地步。最初,抗联在成立之时,凭借其3万多精锐兵力,信心十足,认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不过是时间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尤其是在兵力和资源上的差距越来越大。
日军入侵东北时,投入的兵力极为庞大,起初就有25万兵力,随后逐年增加。到1938年,日军在东北的兵力已增至50万人,而到1940年,更是达到了75万,再加上伪军的参与,抗联的处境愈发艰难。相比之下,抗联的最高兵力也不过3万,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抗联的处境愈发危急。
除了兵力上的巨大差距,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抗联战士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东北的严寒冬季,气温可降至零下三四十度,常人难以承受。为了在战斗中生存,抗联战士们不得不忍受严寒的折磨。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周旋时,他们不得不轮流背靠背取暖,生怕睡去后因寒冷而丧命。一位老战士曾回忆,晚上睡觉时,彼此背靠着背,轮流保持清醒,以免因寒冷致命。
更为严重的是物资匮乏。日军不仅压缩了抗联的活动范围,还通过设立“讨伐队”进行围剿,同时实行了“归屯并户”的政策,将民众集中在几个大屯子里,严密监视,防止其支持抗联。这一切极大切断了抗联的物资补给和与外界的联系,导致抗联陷入了极度孤立的境地。由于长期无法获得信息,抗联甚至无法了解敌人的动态,更无法接收到党中央的指示,许多原本坚定的抗联战士因极端的困境选择脱离队伍,其中一些更是投降敌人,背叛昔日的战友。最终,抗联的队伍不仅面临严峻的战斗,还要忍受叛徒的出卖,许多优秀的将领因此英勇牺牲。
到了1939年末,抗联的形势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队伍的人数减少至不足2000人。这个时候,抗联与党中央彻底失去联系,生死未卜。尽管当时的抗联领导人曾多次尝试联系国内的组织,甚至在1936年组织第一路军西征,企图打破敌人封锁,但依然未能成功,巨大的伤亡也让这一计划彻底失败。
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周保中提出了撤入苏联的建议。此时的抗联已处在绝境中,选择撤退成了唯一的出路。在撤入苏联的初期,抗联通过与苏军的谈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希望苏联提供训练和休整的场地,并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苏联当时并未拒绝,答应了这些请求,但背后隐藏着另一层目的。众所周知,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之前,极度怀疑日本的扩张,因此对日本在东北的活动极为关注。苏联需要借助抗联的力量来获取更多的情报,尤其是敌人的动态,因此,抗联的存在对苏联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后的几个月里,抗联的主力部队被安排在了伯力和海参崴附近的营地中,条件虽然不尽如人意,发放的是苏军的旧军服,住宿在帐篷中,但相比之前,至少有了安定的生活条件。抗联战士们的处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他们依旧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使命——继续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
尽管条件有所改善,但与苏联军队的接触依然充满了摩擦和矛盾。特别是在与瓦西里的接触中,周保中等人对苏联方面的不作为感到愤怒。1940年11月,瓦西里在会议上宣布,苏联将派遣军方代表与抗联会面。抗联将领们激动万分,期待着能与党中央重新取得联系。然而,会议当天,瓦西里却告知抗联代表,苏联军方代表无法出席,且从此无下文。这一举动让周保中等人愤怒不已,他们决定以抗联党委的名义给瓦西里写信,表示今后所有行动必须经过抗联的批准,苏联不应干涉。
瓦西里接到信后,愤怒至极,认为抗联应该听从苏联的指挥,甚至在会议上公开表示:“你们抗联的党组织,今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一句话激怒了周保中,他当场站起,愤怒地回应:“瓦西里同志,你的意见我们无法接受,这简直太过分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联战士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1945年8月,苏联红军在东北战场的胜利,给了抗联部队回归的机会。周保中带领抗联队伍重返东北,与党中央的联系得以恢复。尽管在过去的近十年里,抗联曾陷入过孤立和困境,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周保中在沈阳与彭真见面时,详细汇报了抗联的艰辛历程,眼泪和感慨交织,彭真也深感痛惜,表示东北抗联的十四年苦战,是三大最为艰难的战斗之一。
如今,抗联终于回到了组织的怀抱,战士们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无论今后的战斗多么艰难,他们都将毫不畏惧,继续为民族的解放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