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进攻的挫折
1948年12月6日清晨,随着李围子战斗的胜利消息传来,战士们尚未完全从紧张的氛围中缓解,便接到了新的命令。此时,随同11纵的部队,秦基伟司令员领导的中野9纵将继续前进,新的目标是张围子。张围子地理位置重要,位于双堆集东北方向,既是敌军黄维兵团的重要据点,又因其险要的地形,成为防守的天然屏障。
在战区指挥部,秦基伟和其他高级指挥官聚集在一起,详细研究了张围子的战略地形与敌军部署。此地四周的浅丘与稀疏的树林使得敌方在这里有着很强的防守优势。根据这一情形,秦基伟决定采用分散进攻的策略,通过多点突破来减少敌军反击的机会,同时确保自己部队的损失最小。
当天傍晚,寒冷的秋风吹拂着战场,第26旅的士兵们紧张地等待着首次进攻命令。战斗的氛围已经让每一个士兵神经紧绷,周围的空气也仿佛被战火压得沉重无比。天色渐渐昏暗,炮兵已经做好了准备,等候着轰击敌方的战斗命令。
下午四时,指挥官下达了炮击命令,我军炮兵开始猛烈轰击张围子的敌人阵地。大口径的榴弹炮轰鸣作响,炮弹的尖啸声划破了战场的寂静,精准地命中敌方前沿工事。每一颗炮弹爆炸的震动和巨响,使得整个战场瞬间变得混乱不堪,火光与尘土遮蔽了天空,工事被摧毁得面目全非。爆炸的声音连绵不断,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焦土的气息。
炮火的掩护下,步兵突击队毫不犹豫地向敌阵地发起进攻。战士们穿越烟雾弥漫的战场,小心翼翼地躲避着敌军的狙击和可能的地雷。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谨慎,他们背负着轻重机枪和手榴弹,尽管敌方阵地已经受到了不小的破坏,但他们依然要面对残存的防线。
然而,随着突击队接近敌阵地,出乎预料的强烈抵抗突然爆发。部分未被完全摧毁的敌方工事里,敌人迅速组织了顽强的反击。他们依托残存的掩体展开机枪扫射,并且随机进行炮火打击,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黑暗的夜色中,战斗愈发变得扑朔迷离。敌人的火力更加密集,突击队员们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几度遇到伏击。由于视线的严重受限,敌人的反击也变得更加隐蔽和猛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军的进攻逐渐停滞,多个小组不得不在临近敌阵时选择撤退,放弃了原定的进攻目标。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战斗,第26旅指挥部决定暂停进攻,重新组织力量。尽管这一轮进攻未能如预期取得胜利,但撤回的指挥官和士兵们对敌人的防守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战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调整战略与猛烈炮击
12月6日夜,战斗的失败使得第26旅指挥官们重新审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决定对进攻战术做出必要的调整。经过短暂的休整与深刻反思,第二天早晨,第26旅便开始了新的战略部署。
7日清晨,经过一番细致的战略讨论,第26旅确定了新的进攻方案。在前晚的战斗经验基础上,指挥部决定由第78团负责进攻张围子村东部和东北方向,而第76团则从西北方向对敌人发起突击。通过双向夹击的策略,目的在于打乱敌军的防线,形成战略上的压制。
白天,两支部队在各自指定的区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战士们检查武器装备,重新整顿阵地,并设置了临时前哨,确保能在敌军动向出现时作出及时反应。与此同时,炮兵部队根据最新获得的敌情情报,调整了炮火方向和射程,为即将到来的炮击提供了更精准的支持。
18时,天色再次变暗,第26旅在充足的准备下,开始了第二轮的猛烈炮击。炮兵部队遵循新的火力配置,对张围子的敌阵进行急速打击。第一轮炮火集中打击敌人的前沿工事与观察塔,意在摧毁敌军的视线和防线。
随后,第二轮炮击迅速展开,目标锁定了敌方的指挥中心和后勤存储区域,旨在削弱敌军的指挥调度能力及补给能力。经过这两轮猛烈的炮火洗礼,敌军的防线已经崩溃,战斗力大大削弱,原本坚固的防御阵地已经无法再承受更多的打击。
英勇突击与激烈交锋
炮火硝烟渐渐散去,第26旅随即开始了精心策划的步兵进攻。士兵们利用刚刚开辟出来的突破口,迅速向张围子村的纵深地区推进。夜幕下,硝烟弥漫,炮火的光亮时不时照亮战场,而敌军虽然进行反击,但他们的防线已经岌岌可危。
在进攻的过程中,崔建国班副和他的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班副手持轻机枪,带领小组快速推进,沿着已经被部分清理的交通壕与掩体间隙前进。虽然敌方仍然顽强反击,但由于我军炮火的持续压制,敌人的反扑逐渐变得没有组织。
通讯员马绍孔和他的队伍在前进过程中遭遇了敌军的猛烈反击。炮火无情地打在他们的前进路线,马绍孔和几名战友被弹片击中,但他依然坚守岗位,确保了前线与指挥部的联络畅通。
尽管敌军在反击,但我军通过勇敢的突击和精准的战术逐步压制了敌人的火力。崔建国班副带领小队清除敌人的防御工事,并成功掩护了伤员撤离。随着不断的突击和小规模冲突,我军最终压制了敌军的抵抗力量,逐步占据了有利位置。
完全胜利与战后效果
战斗持续至12月8日凌晨,第26旅终于成功控制了张围子。通过紧密的战术配合,精确的火力打击,我军不仅成功摧毁了敌方的防线,还俘虏了大量敌军。战后统计,敌方大部分主力部队已经被消灭,战果显著。
在战俘中,一名曾经顽强抵抗的敌方连长在被俘后表示:“你们能打败我们,别的团都不在话下。”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我军战斗力的高度认可,也反映出敌军在我们强大攻势下的崩溃心理。
战后,指挥部对战场进行了全面清理,伤员得到及时治疗,战俘则被安置到临时营地。这次战斗的成功不仅展现了我军的强大实力,也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夏宁著.《淮海大战》[M].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