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忠”和“孝”的价值观,特别是“孝”这一理念在社会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德行。儒家经典《礼记》中明确指出,“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意味着如果父亲遭遇杀害,儿子就应该以复仇来报答父亲的恩情。然而,在两宋交替的时期,却出现了这样一对兄弟,他们不仅背弃了父亲的仇恨,甚至为了个人利益甘心投降杀父仇敌金朝,这一行径无疑是极其耻辱的。那么,这两个令人愤慨的叛将究竟是谁呢?
一、出将入相的将门之家
这对兄弟分别叫张中孚和张中彦,原籍安定(今宁夏固原),后迁居张义堡。张家世代为将门,他们的父亲张逵曾在北宋担任高官,最终晋升为太师,并被封为庆国公。依靠父亲的显赫地位,张中孚和张中彦的仕途也顺利。他们两人都在朝中获得了优厚的职位,张中孚凭借父亲的影响力,任职承节郎,而张中彦则被任命为泾原副将。北宋与金朝爆发战争后,张家兄弟也投身战场,参战太原一役。可惜,张逵在战斗中阵亡,且死于金人之手。张中孚悲痛欲绝,他带着十余名亲信,冒死冲入战场寻找父亲的遗体,最终把父亲的遗骸带回,事迹堪称动人。
二、背叛忠诚,投降金朝
南宋建立后,张家兄弟仍在宋朝政府中担任职务,张中孚累官至镇戎军知军、安抚使,张中彦则任职知德顺军事。然而,随着1130年张浚出任川陕宣抚使,他不顾众人反对,坚持与金军展开决战。张中孚和张中彦也参与了这场富平之战,但最终宋军大败,陕西大片土地丧失。战后,张浚逃往巴蜀,并将帅府的事务暂时交给张中孚代理。然而,随着张家兄弟的“靠山”曲端被陷害致死,两人和宋大将刘锜的关系日渐疏远,局势越来越不利。就在此时,他们竟然做出了令人无法理解的选择——叛变投降金朝,背弃了对父亲的誓言,放弃了为宋朝效力的机会,甚至成为了金朝的亲信。更为不堪的是,金朝正是杀害其父张逵的仇人!
投降金朝后的张家兄弟表现异常卖力,协助金军攻占古原州,迫使守将李彦琪投降。金朝的统治者对这两位“叛将”大为满意,张中孚被任命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张中彦则被封为招抚使。之后,两人继续协助金军攻占关陇各地的州县,可以说,他们的“战功显赫”,完全背离了曾经忠诚的宋朝。
三、立场摇摆,顺风而行
金朝天眷初年,张中孚被任命为陕西诸路节制使,知京兆府,实际上掌控了关中地区的政权。张中彦则被封为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1137年,南宋与金朝达成和议,金朝将河南、关中归还给南宋,张氏兄弟因此又重新成为南宋的官员,并被召回临安任职,得到了一定的高官。然而,这样的忠诚不过是短暂的,随着宋金战争的再次爆发,张家兄弟再次站到了金朝一方。
1141年,南宋与金朝签订了《绍兴和议》,两国划定了边界,金朝要求张中孚、张中彦等人北归。于是,这两位兄弟再次倒戈,投向金朝。如今的张家兄弟,已经是金朝的重要将领。张中孚成为了参知政事、尚书左丞、南京留守,还被封为宿王;张中彦则被封为节度使,官至宗国公。对他们的行为,史学家评价道:“以宋大臣之子,父战没于金,若金若齐,义皆不共戴天之仇。金以地与齐则甘心臣齐,以地归宋则忍耻臣宋,金取其地则又比肩臣金,若趋市然,唯利所在,岂复知所谓纲常也哉!”
总结
张家兄弟的行径令人震惊,他们的立场摇摆不定,完全以利益为导向。作为一个将门之家,他们曾经历了父亲的英勇与牺牲,却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了私利抛弃了父仇,背叛了忠诚。这种翻云覆雨、唯利是图的行为,不仅是对父亲的背叛,更是对自己所效忠的国家的背离。无论是金朝、宋朝,他们的忠诚都只是空洞的口号,实质上他们只是为了权势和利益而不断变化立场。张家兄弟的事迹,成为历史上叛将的典型,警示后人,忠诚与义气不应因时而变。
上一篇:洪门青莲堂福清城关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