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与李元吉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亲生子嗣,他们分别担任了锦衣卫统领和骁骑大将军。父皇李渊去世后,李建成和李元吉与李世民的权力争斗愈发激烈。李世民雄心勃勃,当然不愿看到权力被兄弟瓜分。于是,他暗中策划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意图一手掌控大唐的江山。
然而,这件事关系到亲兄弟之间的生死对决,李世民心中难免有所迟疑。回想起汉光武帝刘秀为争取皇权,曾亲手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刘祗和从弟刘胤、刘贾等十余位亲人,这一幕令人痛心不已。李世民清楚地知道,若他真要与自己的兄弟展开这种生死决斗,必然会让历史对他指责不已。而且,他与李建成、李元吉毕竟是同母所生,感情依旧亲如手足,这使得李世民心中无论如何都存有一份犹豫和不忍。
每当有心腹将领前来劝说李世民下手解决这两位兄弟时,李世民总是显得犹豫不决,想要行动又难以果断。眼看着权力离自己越来越远,李世民始终未能做出决策。他感到焦虑,便开始寻求贤臣的意见,希望能够得到一条明智的指引。
深感犹豫的李世民,决定私下征求那些深具智慧的谋臣们的看法。他命令程咬金前往拜见徐茂公,探听他对这一局面的看法。同时,他还指示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去见李靖,征求他的意见。
徐茂公是李世民的亲信重臣,才智过人,书卷气浓厚,深谙军国大事。他对李世民极为忠诚,然而面对如此棘手的权力纷争,他却显得十分谨慎。在程咬金前来求问时,徐茂公只是微笑不语,似乎在深思熟虑。程咬金多次询问,徐茂公才平静地说道:“此事关乎国家大计,陛下不妨请张公谨占卜一卦。”程咬金无奈地离去,空手而归。
与此同时,长孙无忌与杜如晦已然前往李靖的府上,向他请教意见。李靖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英勇无双,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两位谋臣将李世民的疑虑详细陈述给李靖,期望他能提供一些明确的意见。然而,李靖只冷静地沉吟片刻,简短地说道:“兄弟之争,何必与外臣商量?”尽管长孙无忌和杜如晦再三恳求,李靖却始终没有多说一句话,始终坚持不表态。
显然,作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徐茂公与李靖都深知此事的复杂性与敏感性。若一旦做出错误的判断,不仅会影响李氏王朝的根基,还可能引发朝堂震动,甚至动摇整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为了保全自身,他们两人选择了避嫌,尽量不插手此事。然而,从他们的言辞和态度中,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李世民原本期待得到明确的指引,但徐茂公和李靖的含糊不清让他更加迷惑。他开始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兄弟间的私事,背后牵涉到的可能是大唐的未来与命运。
正当李世民一筹莫展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位人选——张公谨。张公谨是李世民的谋士,以智慧著称,精通天文、地理、阴阳等学问。过去,李世民每遇到重大决策,都会请张公谨卜卦以示决策的吉凶。于是,李世民召见了张公谨,并将发动兵变的计划交托给他,希望通过卦象得知是否应当行动。
张公谨认真地布阵,细心推算着星象和天命,随后他静静地收回八卦,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陛下,天命将至,若不忍心骨肉相残,恐怕事难完美。”李世民听后,心中一震,意识到张公谨的意思:发动兵变虽然是无可避免的选择,但最终将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李世民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果断采取行动。他亲自督导,发动了历史上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之变”。在随后的混乱中,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害,甚至李元吉的幼子也未能幸免。李世民虽然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但心中的愧疚和痛苦也在日后的岁月中深深积压。
徐茂公作为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一直深知发动这场兵变的严重后果。若李世民得逞,这不仅会撕裂家庭关系,还可能给外敌以可乘之机,削弱国家的力量。正因为此,徐茂公不愿深陷其中,选择了巧妙回避。尽管他内心对李世民的决策心存不满,但又无力劝阻,因此他才通过含蓄的方式提醒李世民三思而行。
而李靖,作为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早已在朝中地位稳固,声望极高。虽然李世民一直信任他,给予其大权,但随着李靖的势力越来越强,李世民开始产生了些许猜忌。此次兵变,李世民本想借李靖的智慧来决定下一步行动,但李靖的回避让他产生了不满与怀疑。最终,李世民将所有怒火转向了李靖,设下重重圈套,最终将李靖诛杀。
这场宫廷内斗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