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一个夏天,唐玄宗李隆基因为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心烦意乱,整日愁眉苦脸,茶饭无味。长久的忧虑让他夜不能寐,几乎到了食不下咽的地步。一直伺候在他身边的高力士,见状心生疑虑,忍不住开口问道:“陛下,您为何如此愁眉苦脸,究竟发生了何事?”
李隆基不耐烦地回应道:“你不过是我家的老奴,怎么连我的心事都不明白?” 虽然高力士并非直接参与朝政,但他深知李隆基心中所忧的是一件关乎帝国未来的大事,那便是选立太子的问题。毕竟,李隆基年过五十,继承人的问题刻不容缓。时至今日,所有人都知道,太子的继任是朝廷当前的最大难题。
回顾过去,李隆基曾在开元三年(715年)立了长子李瑛为太子,李瑛继位后已经快二十年了。然而,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瑁继承皇位,暗中设计了一场政变,致使李瑛和其他几个儿子被废除甚至遭杀害,武惠妃的意图也因恐惧而让她死于非命。太子之位因此空缺,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宰相李林甫始终力劝李隆基立李瑁为太子,但李隆基却更倾向于立自己的第三子、忠王李亨为继承人。李亨不仅品行端正,仁孝谨慎,且勤奋好学,年纪较大,是当时最合适的太子人选。然而,时间流逝,李隆基依旧犹豫不决,未能作出最终决断。这一拖再拖,使得他感到更加焦虑和无助,心中的重担也愈发沉重。毕竟,他已经年逾五十,心中也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不能再拖延下去。
恰在此时,高力士敏锐地察觉到了李隆基的忧虑,便轻声问道:“陛下,是关于立太子之事吗?” 李隆基点了点头,示意高力士说下去。高力士随即劝解道:“大王何必为此事劳心?既然已选定了立长子为继,谁又敢反对?”这番话正击中了李隆基的内心,实际上,这正是他早已心中有数的决定。高力士的言语仿佛给他打开了一扇窗,让李隆基不再那么迟疑和彷徨。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七月初二,李隆基终于在宣政殿上,正式宣布立李亨为太子。仅仅十天后,李亨的妻子,忠王妃韦氏也被册封为太子妃。韦氏出身京兆韦氏,父亲为兖州刺史韦元珪。韦元珪有四子两女,其中韦氏和李亨结为夫妻,韦氏也因此成为了李亨的太子妃。
值得注意的是,韦氏并非李亨的原配正妻。她最初只是忠王李亨的妾,甚至还只是孺人(在妾中最高等级),但随着李亨升迁为太子,她也一步步晋升,地位不断提升。她为李亨生育了二子二女,这无疑在李亨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尽管如此,李亨最终还是选择抛弃了她,令韦氏的命运最终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李亨成为太子后,宰相李林甫并不甘心,认为李亨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于是积极进行打压,试图废除李亨的太子之位。李亨在一片复杂的政治风暴中艰难生存,处境充满了屈辱和压迫。李隆基虽然立了李亨为太子,但对于太子和宰相之间的斗争,李隆基却持漠视态度,甚至希望看到他们之间的摩擦和角力。李亨已经28岁,早已成年,但作为太子,他依然无法拥有实质性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争夺让他始终处于风头浪尖,且常常感到压迫和孤立。
进入天宝五年(746年),李亨感受到了来自李林甫更大的威胁。元宵节,李亨与舅舅韦坚不期而遇,二人在街头交谈后分开。然而,这段平凡的会面却引起了李林甫的怀疑。李林甫认为韦坚与边将皇甫惟明的关系过于亲密,暗地里开始进行调查。皇甫惟明曾成功打败突厥,回京后极力劝说李隆基撤除李林甫的权力,因此被李林甫视作威胁。
此事很快上报给李隆基,李林甫将其歪曲成阴谋,指控韦坚与皇甫惟明图谋太子之位。李隆基信以为真,将韦坚和皇甫惟明下狱,并进行严密调查。最终,韦坚和皇甫惟明被贬职,但李亨依然没有受到牵连。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为其申冤,并请求太子李亨为其作证。这使得李隆基愈加愤怒。
为了彻底摆脱韦家的影响,李亨上表请求与太子妃韦氏离婚。李亨表示自己与太子妃感情不和,希望得到李隆基的批准。李隆基最终同意了李亨的请求,允许他们离婚。这一决定不仅让李亨从纷争中抽身,也彻底斩断了与韦家所有的联系。韦氏之后出家为尼,最终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死于战乱。
从李亨的经历来看,这位太子确实经历了诸多屈辱与困境。尽管最终成功继位,但他并未因此而享受太多的安宁。在安史之乱中,李亨成功北上灵武,称帝为唐肃宗,彻底摆脱了唐玄宗的束缚。唐玄宗的晚年则充满了凄凉,他不得不在蜀地过着流亡生活,亲手处决了最爱的杨贵妃,最终在听闻自己成为太上皇的消息时,不禁为之震惊。
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也展示了父子之间的深刻矛盾和权力游戏。而李亨的经历,仿佛是一场长久的暗战,既有机遇,也充满了困厄,最终的结局,也在李亨的逆境中得到了某种“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