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惨遭杀害。他不仅丧命于临安城的大理寺中,还与他的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道被处死。年仅39岁的岳飞英勇陨落,这一事件迅速震动了整个南宋。百姓们纷纷感到愤怒和痛惜,纷纷议论他的死因,认为这是对忠良将领的极大冤屈。
岳飞的名字在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作为一位抗金名将,他的勇猛与智慧几乎无人能敌。他一生中多次与金军交锋,每一次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取得辉煌胜利,几乎让金人闻风丧胆。历史上甚至留下了金人对于岳飞的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不仅体现了岳飞的强大战斗力,也折射出金国对其的深深畏惧。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岳飞死后,金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南宋?事实上,南宋在当时的确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若非岳飞带领岳家军在抗击金军的前线拼死抵抗,恐怕南宋早已灭亡。自1128年起,岳飞便参与了无数的战争,从江南到中原,几乎没有一场败仗。尤其是在金军大举进攻江南时,岳飞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收复了建康等多个重要城市,展现了他无可匹敌的战斗力。
1134年,岳飞带领军队收复襄阳六郡,接着北伐并成功攻占了商州、虢州等地。1140年,金国破坏与南宋的盟约,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而岳飞却再次挺身而出,发起北伐。岳飞带领的岳家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并在郾城和颍昌一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以说,岳飞的军队对金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金军在南宋边境的压力巨大。虽然岳飞屡立战功,但却最终未能改变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在当时,秦桧作为南宋朝廷中的权臣,感受到岳飞的威胁,因为岳飞的威望逐渐超越了他自己。于是,秦桧以国家大义为名,劝说宋高宗召回岳飞。其实,秦桧的真正动机是害怕岳飞的影响力过大,威胁到他自己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岳飞遭到了一群权臣的联合陷害,最终以“谋反”罪名被捕,并被处死。这一事件对于南宋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损失。
然而,金国并没有趁机南下,甚至在岳飞去世后,金军依然没有选择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虽然岳飞是“中兴四将”中的重要一员,但宋朝依然有其他三位优秀的将领:张俊、韩世忠和刘光世。这几位将领虽然在战场上的表现逊色于岳飞,但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抗敌经验,不至于让金军轻松就能灭掉南宋。
其次,南宋虽然以文治为主,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但在与金国的长期对抗中,宋军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经过长期的磨炼,南宋的战斗力也有了显著提高,而相比之下,金国的战斗力则在多年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消耗。
自1127年金国与南宋开战以来,金国的资源与兵力已经被耗尽。在与西夏、高丽等国的长期战争中,金国人民的怨声载道,国内的粮草短缺,甚至出现了军营里“骡驴为食”的极端现象,金军的士气低落。金国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后勤保障上,都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南下进攻。
最为重要的是,金国内部正陷入严重的内乱。在熙宗登基之后,金国朝中分裂为两大派系——主和派与主战派,争斗不断,政治斗争激烈。随着权力斗争的加剧,金国政府也陷入了深深的内乱之中。完颜宗弼掌握了金国的实际权力,开始大规模清洗政敌,许多高层官员被杀害,甚至连皇帝熙宗也未能幸免,最终死于权力斗争。直到1161年,完颜亮取代熙宗成为金国皇帝时,金国依然处于动荡之中。
因此,金国并未立即趁机南下,而是在内部动荡和资源困乏的情况下,未能付诸实际行动。直到20年后,金国才重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但此时南宋的防线已经逐渐加强,金军也未能一举成功。
综上所述,金国未能趁机南下并非因为岳飞的死,而是因为自身的内忧外患。岳飞固然是金国的一大威胁,但即便他去世,南宋依然没有陷入完全的危机。金国的内乱、资源枯竭以及士气低落,使得他们并无足够的实力和条件去发动对南宋的大规模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