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俄罗斯手里的牌打得越来越紧,乌克兰那边迟迟收不了场,北约步步紧逼,远东经济也已经撑不住了。有人就问了一个听着有点离谱,但其实并不荒唐的问题:阿拉斯加当年都能卖,未来俄罗斯会不会卖掉海参崴?
我说句实话,真不能把这事当笑话看。历史上的俄国,从来就不是不卖地,而是看什么时候卖、卖给谁、换什么。
先说个铁的事实:阿拉斯加本来是沙俄的“产业”,从1799年起就在那儿搞皮毛生意,殖民公司、商站、渔港全整得挺齐活。但沙俄从来没当它是“家里的一块肉”,没有建立真正的行政管理。说白了,就是个边角地。
结果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一败,沙俄元气大伤,阿拉斯加那点兵根本守不住,眼看就要被驻在加拿大的英国人抢走。与其白白丢了,不如卖个价。
所以1867年,美国花了720万美元,就把阿拉斯加买走了。100多年后,美国人在那挖出了石油、金矿、天然气,一算账,这买卖真赚麻了。
这事告诉我们一点:俄国不是不卖地,而是必须被打到墙角,才会开口谈条件。
你要说现在立马卖?那当然不现实。普京还端着“战斗民族”的架子,天天喊着强军扩张呢。可要是乌克兰那边一直耗下去,等到2026年俄国财政真撑不住了呢?
这不是我瞎猜的。历史摆在那里:
1918年苏俄签《布列斯特和约》,直接割掉西部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就为了退出战争,喘口气。
中亚当年都想建国了,结果苏俄一出兵就全收回来。
远东本来搞了个“远东共和国”,想当缓冲区,结果列强一撤,苏俄立马整编进了联邦。
所以说,俄国那套“能拖就拖、能炸就炸、实在不行就卖”的传统,一直在。
俄国殖民体系跟英法那种海洋贸易殖民不一样。英法靠的是航海、工厂和市场运作,殖民地虽独立了,但还想着买宗主国的东西,干宗主国的活,关系割不断。
俄国不是。俄国是“地盘型殖民”,靠陆军推进,一锄头下去就是俄国的地儿。
他们那种“额滴额滴,都是额滴”的心态,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你看沙皇、斯大林,到现在的普京,哪个不在想着扩张?只要军队打到哪儿,那地就自动纳入地图。
但凡是战争不顺、政局不稳、财政崩盘,这种执念就会松动。不是他们不想守,是守不住。
别小看现在的乌克兰战场。从2022年打到现在,俄国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能源收入下降、军费开支上升、卢布贬值,再撑两年,他们的外汇储备很可能就见底了。
到那时候怎么办?找中国借?可能吗?卖黄金?够吗?或者——变卖远东资产换续命?
说实话,海参崴这种地方,对俄罗斯来说有地缘意义,但经济上属于赔本买卖。港口冻半年,运输成本高,人口还外流。真要换续航能力,海参崴就是那块“最可割的肉”。
现在的俄罗斯还不会公开谈这个问题,但他们在远东的政策已经有苗头了:
招商放宽、土地政策松动,让外资进来;
鼓励中资企业入驻,修铁路、建工厂;
增加与亚洲国家的贸易通道,缓解欧洲市场的封锁。
说白了,他们在试着给远东找个“接盘侠”,用经济合作掩盖实际控制的松动。
如果哪天俄国财政真的崩溃,别说卖,租个99年、签个共享协议都是有可能的。阿拉斯加就是这么个“合作”,卖的时候也没写“永久转让”,现在还不是变成美国的自留地?
有人问,那我们要不要接?我说,先冷静看。
咱们国家现在是买得起,也吃得下,但不一定现在就要接盘。真正的机会,得看俄国撑到哪步。咱们是讲规矩的国家,不抢,不骗,但别人送上门的,也不能不看。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光看海参崴,更看远东背后的资源、通道、安全缓冲,这才是“大国视角”。
卖不卖不在俄国说得硬,而在他扛得住。
阿拉斯加卖得,那是因为快撑不下去了。远东现在还撑着,但一旦经济见底、战事崩盘,真有那么一天,你会发现历史又绕了一圈——只不过这次买家不一定还叫“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