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商朝的祖先商契的母亲简狄,实际上是帝喾的次妃,而周朝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则是帝喾的元妃。此处存在一个疑问,“大邑商”是否可能允许其始祖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再者,周人是否敢于声称始祖的母亲比商朝的更为尊贵?显然,这种说法应当是在周朝建立后,经过周人对历史的再加工与塑造,才逐渐流传开来的。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周人灭掉商朝后,为了增强自己的统治正当性,他们自然会提升自家祖先的地位,甚至将其与商朝的祖先对比,进行一番族源的改造。历史记载中商朝的祖先,曾一度被视作“天下共祖”,同样,周朝建立后,他们也希望通过类似的手法,将自己祖先的地位推崇至“天下共祖”的高度。因此,“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的传说,以及“炎黄兄弟”的故事,也许正是周人改造历史、塑造神话的产物。事实上,这些与后稷、台玺的传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关于周朝的始祖传承,史料中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根据《国语》的记载,炎帝和黄帝分别是少典氏娶有蟜氏生的,黄帝与炎帝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随后的五帝、大禹、后稷等人物,都与黄帝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然而,从黄帝到大禹相隔约700年,而三十年一代的话,意味着他们之间大约需要20多代人的传承。换句话说,黄帝与这些后代之间的辈分关系显然无法完全成立。
此外,考察周人的世系,从后稷到周文王姬昌,仅仅经过了十五代,而从大禹到商朝灭亡,足足经历了1000多年。若按每代大约70年推算,显然不太可信。在中国历史上,像宋、明、清这样的朝代,通常每代帝王在位时间较短,宋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有18位帝王,明朝270年左右传承16代,清朝260多年的统治下也只有12位帝王。因此,从周人的先公传承来看,后稷所在的时代,应该接近商朝中期,大约在商王盘庚迁都之前的时代,也即距今约3300年左右。
如果按照周朝的家族传承来看,炎黄二帝的时代上限,可能与商汤时代相接近,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是商朝人。那么,为什么黄帝在后来的历史中被誉为上古帝王,并且被赋予了“天下共祖”的地位呢?学者李锐在《上古史新研——试论两周古史系统的四阶段变化》一文中指出,周人通过三次历史的重构,逐渐将祖先的历史推前,最终将黄帝视为始祖。这也揭示了周人夺取政权后,为了增加自家权威和合法性,故意将其祖先历史往上推,以达到政治的目的。
炎黄兄弟的传说与周人的起源史有着极其相似的背景。《国语》中的记载表明,炎帝和黄帝虽然有着不同的血脉来源,但两人分别以姬水和姜水成名,并且成就了不同的功德。这一传说与周人后稷和台玺的故事如出一辙。后稷和台玺的母亲姜原,虽然是周王朝的始祖母,但在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她的具体身份。她可能不仅是后稷和台玺的亲生母亲,还可能是一个部落的领袖,统治着多个部落,而新生的部落成员可能视她为母亲。
《山海经》中提到,台玺作为后稷的弟弟,也属于姜原的部族。而且,他的子孙叔均继承了后稷的农耕事业,甚至被尊奉为“田祖之神”,并且开创了“西周之国”。显然,台玺和后稷的故事,不仅与周朝的历史紧密相关,还与周朝的建立和武丁时期的历史事件密切相连。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朝在武丁时期与“西周之国”之间发生了频繁的冲突。因此,后稷和台玺的传说,以及“西周之国”的历史并非完全是神话,它们与实际历史事件相交织。特别是在商朝灭亡后,周朝将自己的历史和神话进行再创造,将后稷与台玺的事迹提升为更具神话色彩的历史。
甲骨文专家徐中舒提出,早在姬姓周族入驻周原之前,姜姓周族就已经在周原地区活动,并与姬姓周族长期通婚。后稷和台玺很可能就是来自姜原部族的后裔,由此形成了姜姓与姬姓的兄弟关系。正如炎黄兄弟的传说一样,这种兄弟关系为后来的周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周朝建立后,周人通过将自己的祖先神话化,借助黄帝和炎帝的故事塑造了自己强大的历史根基。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普遍流传的“炎黄传说”。至于黄帝和炎帝是否真的有历史上的原型,可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成为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