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武定五年,权臣高欢身患重病,世人皆知其将不久于人世,而在宫中暗藏着一股窃喜的情绪,尤其是东魏孝静帝,他期待着这位如曹操般雄图一方的权臣早日归天,从而能重新掌握东魏的实权。然而,在高欢的病榻旁,世子高澄却一脸忧虑。父亲掌握着东魏的权力,且离皇位已经不远。可如今父亲的重病让朝中那些反对势力跃跃欲试,而敌国梁朝更是虎视眈眈,准备趁乱北伐,时刻准备进行北方的战争。
高欢察觉到儿子的焦虑,关心地询问道:“你为何愁容满面,心事重重?”高澄没有立刻回答,犹豫片刻后,高欢缓缓开口,语气平静却透着深意:“难道是担心侯景叛变吗?”高澄急忙点头答道:“是的,父亲,侯景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他实力强大,我恐怕应付不了他。”他接着说道:“侯景甚至明言:‘王若在,我绝不敢异心;王若不在,我岂能与鲜卑小儿共事?’这显然意味着,如果父亲一死,侯景必定会与我为敌,发动叛乱!”
高欢听了,冷冷一笑,语气中没有一丝担忧:“怕什么?我早已为你安排好了对策。侯景虽然在河南横行霸道十四年,只有我能制服他,除了我,慕容绍宗也能对付他。之所以未曾提拔慕容绍宗,就是等你将来掌权后,给他一番恩宠,让他感激涕零,去彻底解决侯景这个麻烦。”
说罢,高欢从怀中拿出一封信,递给高澄:“我死后,将这封信送给侯景。这一计能一箭双雕,解决眼前的难题。”高欢死后,高澄按照父亲的嘱托,打开信封,看到信中竟是高欢以自己的口吻写给侯景的信件,内容充满了友好和邀请,仿佛是久别重逢的老友。然而,高澄心中清楚,父亲已经死去,他没有公开丧事,而是秘密寄送了这封信。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侯景收到信后,当即怒不可遏:“高王已故,这个鲜卑小儿竟敢骗我!”原来,高欢生前与侯景有过密约,每次信件都要在背后留下一处暗记,以防他人冒充。可这封信没有任何暗号,侯景一眼便识破了高澄的阴谋,认为这是高澄欲将自己引入圈套,立刻反叛。
高澄意识到第一计策失败,便急忙任命慕容绍宗为主将,亲自出兵平叛。侯景自从追随尔朱荣起家,凭借骁勇的武力名声远扬,东魏诸将对他敬而远之。然而,当他得知领军出征的是慕容绍宗时,顿时心生警觉,惊愕地自言自语:“谁教这个鲜卑小儿派慕容绍宗来,难道高欢还没死?”但不论侯景如何猜测,慕容绍宗果然不负众望,一举击溃了侯景的十万叛军,侯景只能带着仅剩的800余名残兵逃往长江以南,投靠了梁朝。
这一番插曲,令人不禁思考,高欢明明是当世枭雄,为何在临终时却犯下了如此大的疏漏,竟未能在书信中加入那个防伪暗号?若当初能够成功欺骗侯景前来晋阳,并加以诛杀,或许能避免之后的战乱与血shed。但事实上,高欢故意没有写上暗号,正是他精心策划的一步棋。高欢深知侯景的狡诈多变,将其视为一颗棋子,蓄意诱使侯景反叛。正如他所料,侯景果然背弃了曾经的承诺,在梁朝的庇护下不断作乱。
侯景最终反叛,南梁皇帝萧衍在众臣反对的情况下坚持接纳了这个叛将。结果,侯景以损兵折将的代价,成功在梁朝站稳了脚跟。这一背叛者的加入,直接导致梁朝政权动荡不安,侯景最终发起了几次叛乱,并攻入了梁朝的都城建康,甚至自立为帝,搅得整个江南天翻地覆,梁朝由此一蹶不振。与此同时,高欢的次子高洋则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梁朝的淮河地区,奠定了高氏兄弟在东魏的强大军势和威望。
高澄虽然成功完成了父亲的遗愿,然而他最终在继位前一日突发疾病去世,未能亲自登基。幸而,弟弟高洋继位,建立了北齐,完成了家族的霸业。回顾整个过程,高欢临终前的这招“以一箭双雕”之计,果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将侯景这个乱世棋子成功移到了南梁的腹地,也为他的两个儿子顺利篡位铺平了道路。然而,高欢未曾料到的是,他的子孙将会步入荒淫无道、权力腐化的深渊,北齐仅存二十八年便灭亡,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段短暂而动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