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历代帝王的继位之争都充满了血腥和残酷,尤其是在皇太子或嫡长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皇位争夺战往往不仅仅关乎权力的更替,还涉及着亲情的破裂和兄弟间的相互伤害。唐太宗李世民便是这样一位面临着激烈竞争的皇子。李世民在唐朝初期的继位斗争中,不仅要与自己的亲兄弟竞争,还要面对父亲唐高祖李渊的保守立场。李渊一向坚信,嫡长子理应继承帝位,认为理所当然的继承秩序应该是绝对不容动摇的。
公元626年6月4日,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震惊历史的“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宫廷政变之一。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通过精心策划,成功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退位,从而登上了唐朝的帝位。这一事件被描述为一场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惨剧,也让李世民的即位之路充满了血腥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史料中对于“玄武门之变”的记载虽多,但有许多细节被刻意隐瞒,导致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
在唐朝初年,有一位名叫常何的大将,他是李世民的得力战将之一。常何曾与秦琼和程咬金一起,来自瓦岗寨,后归顺李世民。他在唐朝建立后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之一。常何最终于655年去世,而他家族在他去世后为他撰写的墓志铭,却无意中揭示了玄武门之变的关键细节,成为了后人了解这场政变的珍贵资料。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常何在李世民即位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根据常何的墓志铭,唐太宗在武德七年(624年)便将他召入京城,赐给他黄金和财物,并任命他为玄武门的守将,负责守卫皇宫北门的防务。这一任命看似平常,但实则暗含深意。常何被特别安排在玄武门担任重职,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奖励,这无疑是李世民拉拢和控制这位将领的重要举措。常何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李世民亲信中的一员,参与了许多涉及唐朝政权的重大决策。
到了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那一天,李世民已经准备得十分充分。他通过自己在太子李建成身边安插的耳目,提前掌握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动向。当这两位王子准备前往父亲李渊处告发李世民,试图削弱李世民的权力时,李世民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那一天清晨,李世民与常何及自己提前安排的亲信将领共同策划了这一政变。李建成与李元吉骑马经过玄武门时,感到气氛不对,试图撤回,但为时已晚,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等人已经埋伏在玄武门内,随即发动了袭击。李建成被一箭射杀,李元吉也被迅速击毙。当东宫的其他亲信赶到时,一切已经结束,李建成的首级已被砍下,政变成功。
李渊当时正在后宫游乐,听到尉迟敬德的报告后,才得知太子李建成发动了叛乱,并被李世民所杀。震惊之下,李渊迅速下令,将所有军国大事交由李世民处理。不久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继而在同年八月登基称帝,成为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得益于李世民周密的策划和完全的准备。他不仅通过购买心腹将领,巧妙布局,确保了政变的顺利进行,而且在行动中保持了高度的保密性,李渊完全未能察觉任何异常。然而,这场权力斗争虽然成功地将李世民推上了帝位,但通过收买将领、策划政变等手段,李世民的上位并不光彩。尽管如此,李世民并未忘记常何的帮助和支持。虽然他并未为常何提拔职务,但在物质上,李世民却慷慨地赏赐了常何丰厚的财富。
因为常何在政变中的关键作用并未被唐朝官方史料广泛记载,他的事迹直到去世后才通过墓志铭得以曝光。墓志铭的内容不仅揭示了常何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明白,他在这场震撼历史的政变中,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一发现使得我们对唐朝初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揭开了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一段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