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屯土山三事之后投降曹操,途经五关斩六将,骑马千里,最终来到了古城。正当他心情复杂时,突然遇到了愤怒至极的张飞,听到他那怒气冲天的雷霆吼声:
“你既无义,如何能与我相见!你辜负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如今竟然还来勾结我!今天我定要与你拼个死活!”
张飞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毛宗岗父子看到这段文字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张飞对关羽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认为关羽所做之事,张飞无论如何都不会做或不会容忍。这种情绪的爆发,也让他们觉得,张飞才是真正的“圣人”,而非关羽。张飞对关羽的怒怨,是情理之中的:你如果讲义气,我便尊你为二哥,但若你背弃了义气,也就无法容忍你了。
张飞挺起丈八蛇矛,毫不迟疑地向关羽刺去,关羽反应极为迅速,机敏地避开了这一突如其来的攻击。这个细节让我们不禁为关羽捏了一把汗——毕竟他此时是赤手空拳。倘若不是蔡阳主动出现并投诚,这一刻如果兄弟二人真的剑拔弩张,局势恐怕会演变成一场悲剧。
第一个关键细节便是关羽为何此时手无兵器:
“关公见张飞到来,喜不自胜,迅速将青龙偃月刀交给了周仓,拍马迎接。”
关羽为何将兵器交给周仓?这体现了关羽的细腻与审时度势。在桃园结义之后,三兄弟关系深厚,相互之间十分了解。关羽当然意识到,张飞并不理解他降曹之事,心中充满了疑虑,这也让他有些愧疚,毕竟他曾亲自斩颜良,攻破文丑,一度让刘备陷入了极大的危险。如果当时袁绍真的决心将刘备除掉,关羽无疑会被视为千古罪人。
张飞在芒砀山游击期间,始终在打探刘备的消息,也正是此时经过古城,意外地获得了根据地。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推测,张飞对刘备和关羽的下落已有一定了解。当孙乾让他出城迎接关羽时,
“张飞听罢,更加不言语,立刻披甲持矛上马,率千余人直出北门。”
张飞没有如往常般平和地迎接,而是全副武装,显然做好了迎战准备。这也是第二个关键细节:从张飞的视角来看,关羽是忠诚的二哥,还是叛徒?张飞此时心情复杂,他希望相信关羽的降曹背后有难言的苦衷,但毕竟关羽未能尽早脱身,反而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委屈。
第三个关键细节是关羽在面对张飞攻击时未持兵器,张飞自然一眼看穿了这一点:
“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怒吼如雷,挥矛猛刺关羽。关羽大惊,迅速避开。”
即便是吕布那样的顶尖武将,在没有武器且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也难以避免被张飞的突刺击中,但关羽却奇迹般避开了这一攻击。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张飞为何在这次攻击之后,没有继续攻击,而是转而与关羽言语争锋?这与他一贯的作风大相径庭,尤其是与吕布对战时的勇猛截然不同。
张飞未继续攻击,而是大声斥责关羽。这或许是《三国演义》中张飞话最多的一段,他怒斥关羽:
“忠臣宁死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即便关羽后来被尊为“武圣人”,面对张飞的怒斥,他恐怕也只能以含糊其辞的方式应对:“圣人易主,怎能算投降?比起文圣人后裔,我也算不上最差吧?”
为什么张飞在古城下显得如此怒火中烧,言辞激烈?答案也许是,张飞虽然极为愤怒,但他并不相信关羽真的背弃了桃园盟约。张飞此刻所要的并不是关羽的性命,而是一个解释和心灵的安慰。
经过一番争论和关羽的解释,张飞终于相信了二哥的无辜。但在这段过程中,他并未急于与关羽和解,而是先确保了大家的安全,才迎接二嫂入城。
“张飞遂迎请二嫂入城。至衙中坐定,二夫人诉说关公历过之事,张飞方才大哭,参拜云长。”
这时的张飞不再冷漠,而是真心实意地为关羽感到痛心,并大哭着向关羽表示敬意。这个过程并不像电视剧里所演的那样戏剧化,而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智慧。
许多人会问,张飞为何在古城外对关羽表现得如此强硬?而之后又为何迟迟不与关羽重叙旧情?细细想来,张飞的行为恰恰证明了他深知义气的珍贵与复杂,他对关羽的爱护与批评,从未改变过。正因如此,兄弟间的隔阂才得以彻底解开,关羽的心结也终于消除。
总的来说,张飞和关羽之间的这段历史,充满了智慧与情义。面对关羽的降曹,张飞虽然愤怒,但并未失去理智。他的怒斥与冷落,最终让二哥更为明白:无论如何,三兄弟的情谊依旧深厚,彼此的心结也逐渐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