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清宫剧的观众朋友们一定对清朝的官职体系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在皇帝麾下任职的重要大臣们,以及各地的封疆大吏,他们的身影在剧中频频出现。总督这个职位在清朝中可谓是“高官”的代名词了。我们很多人都了解到,巡抚凭借其掌控一个省的权力而被视为要职,而更为显赫的总督则负责管理多达两至三个省份,甚至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一些总督的职责更是扩大至五六个省。
为了有效巩固皇权,清朝实施了一系列官僚制度,这也导致了封疆大吏权力的普遍限制。通常情况下,总督所管辖的省份不会超过两个,而东三省的总督在历任中常常是例外,能够掌控最多的区域。在官阶上,清朝总督的品级并不算高,仅为正二品。而只有在担任兵部尚书衔的情况下,总督的品级才可以被提升至从一品。
这种限制的原因无疑与提督的权力有关。提督在清朝是一个相对高级的军事职位,正式的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这个职位最早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负责地方的军事事务,管辖的区域通常覆盖一至两个省,面积从数万平方公里到数十万平方公里不等。因此,提督在历史上亦可算得上是一位封疆大吏。
不过,实际上“提督”这一职位却并未获得相应的权力。最初,提督的权力相对较大,作为一个高级武职,指挥着数个省的官兵,同时还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在一品官员中颇有气派。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统治者出于对权力的担忧,逐步削弱了提督的权力,最终这一职位的实际权力大不如前,沦为了一个闲职。
这种闲散程度可谓显著,电视剧中常提到的“九门提督”正是这一变化的体现。当年提督的权力被削弱后,其职责被转移至守卫北京内城的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均由这位提督负责出入的治安与监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九门提督的职责看似琐碎,但因为他所担负的责任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全,因此这一职位通常由深受皇帝信任的人士担任,负责京城的守卫工作,包括稽查、门禁、夜间巡逻、禁止令的执行、保甲及缉捕等事务。
然而地方上的提督境遇就更加窘迫。为了控制提督的军事权力,朝廷严格规定了提督在调动军队时必须经朝廷请示。与此同时,兵权也被总督和巡抚共同分割,几乎被瓜分殆尽。
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诸如总督、巡抚甚至四品的知府都享有直接向皇帝上奏密折的特权。然而,作为一品官的提督却被剥夺了这一权利。简而言之,提督的无权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连发出一份小小的报告都没有资格。
每三年,清朝都会进行一次官员的考核,而地方官员的考核工作则由总督和巡抚来负责。如果说提督身为一品官,却要接受下级官员的监督,那么他的尴尬与困窘可想而知。
或许有些朋友会疑惑,朝廷设立这个名义上看来地位显赫的职位究竟有何用处?其实,这背后的道理十分简单。尽管清朝中一些官员的品级微不足道,权力却往往大到让皇帝也不敢轻视。而“提督”这一称号的表面威严,实际上却隐藏着无实权的尴尬。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那些业绩突出的权臣们往往被苍蝇拍在提督这一角色上,从而实现“明升暗降”的目的。最终,这一切皆为巩固皇帝的绝对权力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