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国双子将星:徐达与常遇春
大明朝开国时,徐达与常遇春堪称两颗耀眼的将星,两人性格迥异,各自以独特的方式为帝国立下赫赫战功。《明史·列传第十三》中如此评价两位将领:“徐达,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常遇春,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智勇不下于徐达。” 这段文字表面上看似赞美,但也突显了两人性格和风格上的差异。徐达稳重深思,常遇春则激情澎湃、勇猛无畏,各自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常遇春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猜测和传闻。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去世颇为惋惜,他多次告诫常遇春不要过于残暴,特别是在杀降和屠城的问题上。朱元璋认为,过度的暴力行为可能会带来厄运,折损福寿。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带领九万大军北伐,成功击败了元帝的主力,凯旋途中却意外暴卒,年仅四十岁。根据《明史》的记载,常遇春临终前并无明显病症,他依然充满活力地指挥作战,气吞万里如猛虎下山:“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速于全宁,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这样一位勇猛的将军竟然在未显病兆的情况下暴卒,令人难以置信。
关于常遇春死因的记载,野史和小说中的版本常常天马行空。蔡东藩在《明史演义》一书中描述,常遇春突然感到全身剧痛,连以前的箭伤也复发溃烂。而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常遇春的死因则更具戏剧性——他因为胡青牛所开的错误药方,导致身体变差。胡青牛声称常遇春的身体原本能活到八十岁,但错误的治疗让他在四十岁左右便死去。
常遇春在历史上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豪爽与豁达。他并不看重个人荣华,甚至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得格外洒脱。金庸笔下的常遇春为张无忌所敬佩,他与无忌的对话中,常遇春甚至豪迈地表示,若能一生建功立业,三十岁便已足够。“若是碌碌无为,纵然百岁也无意义。”他那种豁达、通透的心态,与同为智勇双全的李善长和刘伯温相比,显得更为单纯和直率。
在大明开国的名将中,徐达和常遇春堪称一对“完美搭档”。徐达年长常遇春两岁,但两人性格互补,互相尊重。常遇春对徐达非常敬重,从不摆架子,始终认为,徐达是能带领更多士兵的将领,而他自己则适合指挥十万大军。人们常称常遇春为“常十万”,这个称号并没有让他感到骄傲,反而是一种自我要求。在常遇春看来,能够带领大军,保家卫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荣誉需要高调张扬,谦虚与低调是他的一大特点。
常遇春的一生,几乎都是围绕战争和战场展开的。与权谋争斗无关,他最关心的只有如何打好每一场战斗,为国家立下更大的功业。即使朱元璋晚年变得多疑,甚至开始对许多功臣展开清洗,常遇春仍然保持着他纯粹的武将身份,不卷入宫廷的权力斗争。朱元璋非常欣赏常遇春这种直率、简单的性格,尽管偶尔对他有所批评,但总体上是欣赏和放心的。
朱元璋在处理功臣时,虽然有时做得极为残酷,但对徐达和常遇春却始终没有过于苛刻。徐达更是一个不图权位、单纯为了保家卫国而奋战的将领,因此,他在宫廷的生存状况较为安稳。与李善长、刘伯温等权臣相比,徐达和常遇春都显得更为纯粹,也因此避免了那些权力斗争中的陷阱。事实上,常遇春一生低调谦逊、脚踏实地,也使得他在历史长河中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形象。
常遇春去世后,虽然他的子孙并未能够保持他的风光,但他的后代依然得到了朝廷的恩宠。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虽然在胡惟庸案中被牵连,但朱元璋仍然因常遇春的功绩而未对常茂下狠手,甚至让他活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常遇春家族虽然在大明灭亡后不再显赫,但直到明朝最后的时期,常家的后代仍旧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大明的历史充满了权谋与斗争,但那些如徐达、常遇春这样纯粹的武将,最终却往往能迎来相对较为安稳的结局。常遇春的一生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忠诚与勇气,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而他的后代,虽然未能延续他的荣光,但他们的坚韧与勇气,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