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中,虽然没有托塔天王晁盖,也没有白衣秀士王伦,但根据《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记载与描述,晁盖不仅是梁山的创始人之一,还曾与宋江一起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北宋末年,太学博士、礼部侍郎李若水曾亲眼见过晁盖和宋江。他在记载中提到:“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可以看出,宋江等人的招安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杀人放火金腰带,想做官,受招安”成为当时民间的流行说法。
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原本题写在三十六位梁山好汉的画像上(也称《画赞》),虽原画已经失传,但这些文字被宋末元初的史料《癸辛杂识》收录,得以流传。书中对晁盖的评价有一定的高度:“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其中的“毗沙”可能是对精通佛法之人的一种比喻,像维摩诘菩萨等人物。这些描述显示,龚开对晁盖的评价不亚于宋江,甚至认为他比宋江更具高贵与尊严:“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与宋江心胸狭隘,抱负不大的形象相比,晁盖显然显得更加忠诚和务实。宋江即使坐拥十万大军,百员战将,也并未立足称王,而是想着接受官职,但他所追求的也仅是宋朝五十二阶中较低的保义郎这一位置。这个职位不仅缺乏权力,甚至月薪不足以支撑他在浔阳楼的花销。据《宋史·职官十一·奉禄制》记载,保义郎的薪资仅为五千文,比起宋江日常花费差距甚大。即便宋江最终受封,也只能穿戴不甚得体的官服,官帽的翅膀不成比例,显得十分突兀。 宋江原本只是一个灰衣吏,地位低微,若非招安,他在官场上恐怕难以立足。相比之下,晁盖与宋江的处事方式截然不同。晁盖志向不大,他并不渴望官职,更想与兄弟们共享酒肉和金银。在这动荡的乱世中,他最看重的是兄弟情义,尽力避免被官府追捕。而宋江则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积极谋取权位,并不惜牺牲兄弟们的生命,为了自己的加官进爵。 一些历史学者曾推测,如果晁盖能够继续担任梁山的首领,梁山好汉或许能够在接下来的动荡中平稳度过,并且有可能被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力量所吸纳。毕竟,岳飞和韩世忠的部下中也不乏出身草莽之人,他们更注重实际的能力和忠诚。晁盖若在,梁山好汉的命运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宋史》中提到,宋江在接受招安后,参与了征方腊的战斗,最终下落不明。而在《水浒传》中,宋江的死亡则由高俅和杨戬密谋毒死,蔡京对此毫不知情。杨戬和高俅在设计时,特意避免让蔡京知晓这件事。可以看出,宋江的死亡是有预谋的,而晁盖的死则早已被《水浒传》中的一则预言所揭示。预言中,晁盖被比作镇压妖魔的石龟,暗示着他的死才是整个局面变动的转折点。如果晁盖未死,梁山好汉的历史走向会如何?也许,宋江根本不会有机会借招安之名收割利益,甚至梁山好汉可能会在抗金的浪潮中有所作为。但历史无法重来,晁盖的死亡成了梁山好汉命运的分水岭。而即使宋江因招安而最终带领兄弟们走向衰败,晁盖的选择与宋江的野心却依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义气重,另一个是权力欲重。 通过这一番对比,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或许正是因为宋江的复杂性,使得《水浒传》成为了一个充满反思和探讨的经典;而晁盖的死,则成了这场历史悲剧的开端,注定了梁山的命运,无法避免地走向最终的悲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