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黄昏的孤勇悲歌
李抱真(733年—794年),本名安抱真,字太玄,河西(今甘肃武威)人,因李抱玉奏请肃宗而全族赐姓李。他与李抱玉(安重璋)、安禄山同属显赫的安氏望族,这个家族背景赋予了他军事世家的无上荣耀
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又让所有“胡姓”官员遭受残酷的身份拷问,如何获得统治者的信任和身份认同,是一个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微妙问题。李抱真坚定地选择站在唐王朝一边,与同族的叛乱者划清界限,这成为安氏家族政治立场的庄严宣誓,也反映了中古时期入华胡人家族的文化认同与政治选择。
广德二年(764年),刚经历安史之乱创伤的唐王朝,又面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的反叛。李抱真展现出超凡的政治嗅觉,果断向唐代宗建言:“郭子仪统领过朔方军队,将士们多感念他的恩德。仆固怀恩欺骗部下,诳说郭子仪已死;如今只要恢复郭子仪旧职,就能不战而胜。”此言切中要害,唐代宗依计重召郭子仪,叛军果然土崩瓦解。由此可见,在藩镇割据的时代,将领的权威仍然建立在与士卒的“共情”之上,并非单纯的官职高低。
李抱真后来升任怀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使留后。他敏锐地预判,太行山以东地区将有叛乱,上党(今山西长治市)作为两地的军事要冲,土地贫瘠,百姓困顿,根本无法供养军队。于是他创造性地推行“三丁抽一”的募兵制,承诺参军者免除田租徭役,并通过“农闲射箭,年终考核”的方式训练士卒。三年间,两万训练有素的精兵横空出世,称雄于太行山以东。当时天下人称昭义军,其步兵为众军之冠,对叛军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这种“练兵于农”的模式,既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节省了军费开销,充实了府库,还有效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
建中二年(781年),河北藩镇联合反叛,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同时举兵,史称“四镇之乱”。朱滔(朱泚之弟)和王武俊也相继反叛。多亏李抱真的泽潞军,成为平叛的中流砥柱,李与河东节度使马燧一起,成功解除了邢州和临洺之围。不过这胜利的背后,却暴露出中唐藩镇的深层矛盾——当李抱真与马燧因杀怀州刺史杨秫一事产生嫌隙时,唐军久无战功,田悦也能趁机反扑。可见,各藩镇将领之间既有共同平叛的大局意识,又有保存实力的私心算计,还有个人恩怨的情感纠葛,也预示着唐王朝中央集权呈现出不可逆的衰落态势。
建中四年(783年),长安发生“泾原兵变”,叛军拥立朱泚为帝,德宗仓皇逃往奉天。同时,朱滔率幽、蓟二州的全部军队响应朱泚。危难关头,李抱真表现出惊人的战略定力,他没有盲目回师救驾,而是冷静分析出藩镇将领并非铁板一块,只要晓以利害,必定能瓦解。遂派门客贾林游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后李抱真亲自前往王武俊军中,晓以大义,动以情理,最终顺利招服王俊武。第二日,两军合兵出战,在经城(今河北威县)大败朱滔叛军。此战彻底扭转了河北战局,甚至拯救了整个唐王朝的命运。有趣的是,或许谁也未曾想到,李抱真的曾孙李振会在百年后参与朱温的“白马驿之祸”,将三十余名唐朝重臣投入黄河,又亲手埋葬唐王朝。
四镇之乱结束后,天下大体安定,李抱真因遭猜忌,深陷焦虑与孤独,同时贪图享乐,大建台榭,广纳方士,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终于在贞元十年(794年),因吞食过多金丹中毒而亡,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太保。李抱真的服丹致死并非个案,而是唐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唐朝皇室自认为是老子后裔,推崇道教,从唐太宗到唐僖宗,多位皇帝曾服食丹药。这种风气蔓延至整个精英阶层,许多文臣武将都沉迷于炼丹服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李抱真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精神困境的缩影——在藩镇割据、皇权衰落的动荡中,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将领也缺乏安全感,无法获得朝廷的完全信任,只得转而向虚幻的长生逃避现实,寻求慰藉。因此,李抱真戴上了忠诚者的枷锁,他之困非独其个人之困,实乃大唐之困。李抱真就如同一支孤独的火炬,在夜幕降临之际,用生命的烛光照亮大唐最后的黄昏!(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