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对于他来说,这个职位并非什么幸运之事,反而像是“塞翁失马”的一种不幸。若他没有接手这一职务,而是继续留在武汉担任他亲自创办的“新制军官学校”校长,他的前途看似更加光明。或许,他最终能与蒋中正一起逃往台湾,而那些曾视他为“黄校长”的军官们,或许也能对他心生敬意。然而,命运却让他担负起了兵团司令的重任,身不由己地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黄维原本并不想担任第十二兵团司令,事实上,胡琏对这一职务兴趣盎然,甚至抢先争取。这为后来的黄维被俘事件,以及胡琏对黄维家属不予补助埋下了伏笔。根据黄维在《十二兵团覆没记》中的回忆,他并未与胡琏争抢这个职务,相反,这个职位是在各方协调后“强加”给了他。
黄维回忆称,老蒋本来打算把第十二兵团司令的职务交给胡琏。因为兵团的主要力量,包括整编第十八军等,都由胡琏的嫡系掌控。黄维解释道,整编第十八军的军长胡琏不仅兼任整编第十一师的师长,还指挥着整编第三师和整编第十师,凭此势力,胡琏自然理应担任兵团司令。然而,蒋军的建制错乱,使得整个指挥系统混乱不堪。在淮海战场上,中将数量众多,指挥系统更是没有条理,甚至老蒋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不仅没有任命胡琏为兵团司令,还让他担任副司令,实际上这也是对胡琏背后势力的一种“压制”。
黄维深知,胡琏的背后存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第十八军在华中“剿总”白崇禧的指挥下,派系纷争严重。白崇禧一方面拉拢胡琏,另一方面又因对陈诚的敌意,屡次打压胡琏的势力。因此,尽管黄维未必是最佳人选,但凭借顾祝同的支持,最终还是接手了这个职位,胡琏则担任副司令官。
然而,黄维此时已经没有了充分的经验来应对如此重大的战斗指挥任务。他原本只是新制军官学校的校长和陆军第三训练处的处长,根本没有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而且,他与兵团中的许多将领关系生疏,因此他上任后便表示,这个司令官的位置只是暂时的,迟早会交给胡琏。
时任第十二兵团十八军少将军长的杨伯涛,在回忆中指出,黄维的“空降”并不合时宜,且因其对蒋中正的“绝对服从”,导致了兵团指挥的混乱。由于蒋中正的命令紧急而草率,第十二兵团各级干部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各军之间也没有充分的沟通,士气低迷,最终埋下了兵团失败的伏笔。
黄维与胡琏的关系并不和谐,黄维自己也有许多不满,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胡琏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有机会便离开前线,往返于南京和战区之间。蒋中正的一些命令,往往都是通过胡琏传达给黄维,令黄维倍感困扰和无奈。黄维意识到,胡琏可能不仅仅是“传令员”,他背后还可能拥有某种“手谕”,随时可以取代黄维的指挥权。
在双堆集被围困时,黄维多次接到蒋中正的命令:“要固守下去,死战必生。”但这种命令通过胡琏转述时,往往显得模糊不清,甚至令黄维更加迷茫。黄维非常清楚,胡琏从蒋中正那里接到的命令,他必须照办,甚至不能有任何不执行的余地,因为他无法判断蒋中正是否真的授予胡琏某种“接管权”。
在一次战役关键时刻,胡琏又转达了蒋中正的指示:“你们可以突围,不要管杜聿明。”这个命令让黄维愣住了,他意识到,蒋中正已经放弃了杜聿明,也就是说,杜聿明的命运已经注定,黄维此时的处境更加险恶。因为一旦突围,蒋中正势必会让他背上“弃友”的罪名。
黄维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蒋中正的命令并不明确,而他的部队陷入重围,情况极为危急。黄维决定采取一个策略,通过电报向蒋中正报告自己希望继续坚持守城的决心,留下证据以备将来解释。这样,哪怕自己最终逃脱,他也能以“为了救援杜聿明”为借口,避免背上“放弃友军”的罪名。
尽管黄维在双堆集最终成功突围,但他明白自己不仅是背负了责任,还要面对蒋中正和胡琏联合施加的压力。在这场复杂的战争中,黄维成为了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而他的命运早已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