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后,六国的国王去哪了?
韩国:投降后惨遭吞并
公元前239年,韩国的内部陷入了动荡,权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严重削弱了皇权。韩国王朝的稳固逐渐崩溃,韩国王安继位六年后,国内政局依然无法恢复。朝廷腐败,人民疾苦,国家的统治陷入了瘫痪。
公元前233年,秦国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韩王安显得毫无战意,他选择投降秦国,并亲自向秦国示好,承认秦国的霸主地位。韩国公子韩非作为人质被送往秦国,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聪明才智博得了嬴政的赏识,但却引起了秦国宰相李斯的嫉妒。李斯对韩非诬陷重重,最终导致韩非在秦国的大狱中惨死。
公元前231年,嬴政下令,秦国大将内史腾率军进攻韩国。面对强敌,韩国无力抵抗,只得投降。嬴政为彻底削弱韩国的影响力,将韩王安流放到河南的淮阳地区,并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没过多久,韩国的新政发生了大规模的抗秦叛乱,嬴政借机处决了韩王安。
赵国:误杀忠臣,国家倾覆
公元前236年,秦国的铁骑兵临赵国边境,赵王迁召集大将李牧来抵御秦军。李牧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屡次击退秦军,令秦军士气大减,敌军见到李牧的战旗就纷纷退却,赵国因此得以维持数年的安定。然而,公元前228年,秦国暗中施行离间计,散播李牧投降秦国的谣言,并通过收买赵国的奸臣郭开加以推动。赵王迁误信谗言,将李牧处决。
李牧之死震动了整个赵国,秦军闻讯后士气大增。王翦指挥的秦军一举击溃了赵国的防线,赵国大将赵葱和颜聚等人弃城而逃,赵王迁因失去国柱而陷入绝望,最终只得向秦国投降。
赵王迁被流放至湖北房县,并被限制在贫困的山区生活。赵王迁曾无数次悔恨自己的一错,痛哭流涕地回忆着故土,终因饥寒交迫,病死在异乡。
魏国:黄河决堤,被迫投降
公元前255年,秦国大将王贲奉命攻打魏国。在王贲的指挥下,秦军屡战屡胜,势如破竹,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魏王假最初坚决不愿投降,他命令将士死守城池,誓死抵抗。王贲则在巧妙的策划下,趁着雨季水位上涨,指挥大军将黄河的洪水引入魏国大梁城。洪水泛滥,城墙崩塌,魏国的抵抗变得岌岌可危,魏王假在此情此景下,无奈之下向秦国投降。
魏王假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最终命运,但他和魏国的灭亡,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楚国:奋力抗秦,终遭灭国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征讨楚国。楚国在经历了数次激烈的战斗后败北,楚国国君熊负被秦军俘虏。楚国的命运似乎注定要步赵国的后尘。
楚国的昌平君,曾在嬴政的麾下效力,帮助嬴政平定了嫪毐之乱,因此受到了嬴政的青睐。公元前266年,嬴政派遣昌平君出使楚国,试图安抚楚国百姓。然而,昌平君在亲眼见证楚国面临灭国的危机后,决定联合楚国的大将项燕,号召百姓奋起反抗。然而,楚国的老弱残兵面对秦国的精锐铁骑,根本无法抵挡,最终在战斗中败北,昌平君被杀,项燕自杀。
燕国:刺杀失败,灭国
公元前227年,赵国被灭后,秦军兵临易水。燕国太子丹深感危机四伏,怕秦国突然进攻燕国,决定派出燕国的刺客荆轲刺杀嬴政。然而,这次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秦国的报复也随之而来。嬴政命令军队攻占燕国的三座重要城市,燕王喜为保全国土,选择将太子丹杀害,并将其头颅献给嬴政,换取了暂时的和平。
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贲再度出征,40万秦军如猛虎下山,燕国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燕王喜最终被俘,燕国也随之灭亡。关于燕王喜的结局,史书未有明确记载,但鉴于嬴政的手段,燕王喜大概未能逃脱厄运。
齐国:依赖秦国,最终灭亡
齐王建在六国诸侯王中是少数亲秦派之一,他曾多次拜访秦国,并与嬴政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秦国的宰相后胜通过与齐国的密切联系,逐渐掌握了齐国的政权。此时的齐国,在秦国屠戮其他六国时安然无恙,齐王建心存侥幸,未曾警觉到秦国的吞并之势。
然而,当五国先后被秦国吞并后,齐王建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危险,然而为时已晚。公元前221年,秦国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齐王建在臣子后胜的建议下选择了投降。齐国迅速灭亡,齐王建被流放到荒凉之地,最终死于饥饿,结束了齐国的历史。
从此,秦始皇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成为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后世称之为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