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的硝烟逐渐散去,东野特地为被俘的国军将领们举办了一场宴会。宴席上,刘亚楼将军热情地递给每一位将领酒杯,大家都心悦诚服,举杯共饮。然而,只有廖耀湘显得不满,他猛地将酒杯摔在桌子上,愤怒地质问:“你们到底会不会打仗!”面对他的愤怒,刘亚楼没有丝毫愠色,他冷静地转身,去请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廖耀湘看到此人后,终于沉默了下来,主动举起酒杯,向刘亚楼表示歉意,甚至罚酒三杯。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化究竟缘何而起?刘亚楼请来的又是谁?
1948年,随着四平的收复,东北战局发生了剧变。东野暂时撤退至松花江北岸休整,而国民党军则开始整装待发,准备展开一场针对东北的全面进攻。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毛主席深知,要扭转战局,必须主动出击,才能掌握战斗的主导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军将目标锁定了锦州,这座城市成了战略的关键。
锦州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仿佛一根扁担,一端连接着东北战场,另一端连通华北战场,控制了它便意味着掌握了两大战场的主动权。只要攻占锦州,敌军的南逃通道就会被切断,彻底无法脱身。因此,东野本打算先攻占长春,逐步推进到南方,但中央迅速否定了这个计划。长春战役虽然可以拖慢敌人,但也会拖延时间,甚至有可能对华北战场造成威胁。中央要求必须快打,精准打击。这不仅仅是为了打胜仗,更是为了在东北人民心中树立我军的良好形象。毕竟,东北地区在过去很少与我军接触,许多百姓对我党并不熟悉,甚至仍对国民党有所幻想。
因此,辽沈战役必须大快人心,且一举拿下锦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东野迅速行动,而老蒋则十分清楚这场战斗的重大意义,他亲自从南京飞赴北平,准备督战。老蒋立即调集了驻守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支援锦州。东野在得知敌军调动后,也立刻派遣了四纵前去阻击。
两军在锦州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虽然敌方派出飞机和军舰进行狂轰滥炸,但我军在东野指挥下顽强防守,始终未让敌军突破。我军士兵的拼搏精神打破了敌军的进攻节奏,局势一度陷入僵局。眼看东线没有突破,老蒋将希望转向了西线。廖耀湘率领的“西进兵团”开始前往锦州增援。廖耀湘的部队具有强大的机械化作战能力,纪律严明,机动灵活,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然而,尽管廖耀湘拥有众多重武器,他依然未能突破我军在松花江一带布下的防线。在战斗僵持不下之际,东野传来了锦州解放的消息。廖耀湘大为震惊,他没料到我军进展如此迅速。意识到形势紧急,他立即下令撤退。然而,就在他准备撤退时,老蒋再次下达命令:“只许进,不许退,务必夺回锦州!”
这道命令令廖耀湘深感困惑,因为他手下只有几万人,而锦州的重兵早已被我军攻占。他心里清楚,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夺回锦州。但老蒋的命令他无法违抗,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东野得知锦州已被解放后,立刻调动九个纵队迅速围堵廖耀湘兵团。在敌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我军已将他们围困。
战斗爆发后,东野下达了特别命令:“各纵队不必顾及其他,只要目标明确——活捉廖耀湘!”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战术安排下,战士们纷纷分散追击,不再按常规作战。敌军顿时乱了阵脚,四处逃散,但无论逃往哪里,都逃不过我军的追击。廖耀湘看到这种情况,也开始惶恐逃窜,最终他与一名师长化妆成农民,试图逃往沈阳。
然而,命运似乎注定要捉弄他。在回到黑山时,廖耀湘正好被我军三纵的韩先楚发现。一名军官立刻识破了他的伪装,因为廖耀湘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和身形显得十分突兀。面对识破,廖耀湘没有办法再伪装下去,他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份。让他意外的是,解放军并没有伤害他,而是给了他温暖的招待。
随着整个东北的解放,刘亚楼将军被指派负责与几位被俘的国军将领谈心。在一次宴席上,刘亚楼一一敬酒,所有的将领都表现得大方得体,唯有廖耀湘显得异常愤怒。在接过酒杯后,他愤怒地将杯子摔在桌上,斥责道:“你们到底会不会打仗?一点战术也不讲,我还没摆好阵你们就开打了!”
刘亚楼并未生气,他平静地回应:“是你们看不懂我们的战术。我们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胜仗,消灭敌人,现在不正是胜利的时刻吗?”廖耀湘听后哑口无言,心中不平。此时,刘亚楼转身离开,带回了郑洞国——廖耀湘曾经的学长和他最为敬重的老将。郑洞国的出现让廖耀湘大为震惊,郑洞国不仅起义,还真诚地劝解廖耀湘:“虽然你们败了,但顺应民心,何尝不是一种胜利?”这番话让廖耀湘深受触动,最终他向刘亚楼敬酒三杯,表示歉意。
从此以后,廖耀湘积极配合改造,并最终于1961年被特赦。在余生里,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逐渐赢得了人民的宽恕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