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不知道你们去明十三陵游玩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过一个神奇的现象:不管下多大的雨,陵墓区域似乎都不会被水淹。今天咱就来唠唠这背后的门道,看看古代工匠是咋做到让雨水不淹帝王陵墓的。
明十三陵,那可是明朝迁都北京后 13 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 。这么大规模的陵寝建筑群,排水问题肯定得好好解决。咱先来说说长陵,它可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在长陵祾恩门、祾恩殿汉白玉台基周围,布满了 800 余雕刻精美的龙头,这可不是简单的装饰,它们叫螭首 。传说中螭是龙的第九子,嘴大肚能容水,所以在古代,螭首常常被用于皇家建筑中排水口的装饰。长陵的螭首嘴里有个带弧度的洞,就是专门用来排水的。一下大雨,雨水从内往外流,流到台基边缘,被护栏挡住,就只能从螭首嘴里倾泻而出,形成 “千龙吐水” 的壮观景象 。这场景,光是想想都觉得震撼,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奇思妙想。
再看看定陵,它建于天寿山西侧大峪山前,坐西北朝东南,后面地势高,前面地势低。为了应对这种地形,工匠们对其排水系统的设计、建造极为用心。定陵的排水系统可分为院落排水、宝城排水和陵园外排水三部分。就拿院落排水来说,祾恩门月台北侧地势较低,容易积水,工匠们就把祾恩门两侧掖门内地面打通,铺上铁箅子,截断顺坡而下涌入第一进院落的水流,雨水通过两侧暗沟排向宫墙外 。祾恩殿后基座下也留了水沟,两旁有沟漏,掖门内地面同样打通设置铁箅子截断水流。而且,南墙内还有东西向的明沟,雨水不仅能通过暗沟排出,还能通过明沟排出宫墙外 。宝城排水也有独特设计,在墙顶部大约 40 米左右设一个龙头沟嘴,也就是俗称的 “喷水兽”,一周共设 16 个,皆用汉白玉石雕刻而成,雨水就通过 “喷水兽” 口向宝城外排水 。
还有庆陵,它的排水系统尤其讲究。为了不损伤龙砂,采用地上地下结合的方式。宝城两侧的水流经宝城前方院的地下,排至龙砂之前。明朝时,宝城两侧各有砖石砌的排水明沟,到陵园第二进院落两侧后,又有院内平面呈‘T’字形的地下排水涵洞与之连成一体。这个排水涵洞全系条石起券砌成,券顶高 3 米,券洞宽 3.5 米,总长 200 余米,到第一进院落左后方,又以明沟排水的形式出现,沟宽 4.65 米,从第一进院落的后方及右方绕经院前,向东南延伸至河道 。这一套复杂又精妙的设计,真的是把排水问题考虑得面面俱到。
不得不说,明代工匠们凭借着高超的技艺和对建筑的深刻理解,设计出了如此精妙的排水系统,让明十三陵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能保持相对完好,免受水患侵扰。这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好啦,今天关于明十三陵 “排水龙道” 的分享就到这儿啦。家人们要是觉得这内容有意思,麻烦动动你们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走一波,祝点赞关注的家人们都财运亨通,福气满满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