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都能清楚地明白,当年姜维投降钟会的举动,实际上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计谋。那时,刘禅已经决定带着成都城内的百官投降,并发布了诏书,命令各地驻军的将领不得抵抗,必须投降。这一决策虽然让刘禅的决定获得了城外邓艾的认可与礼遇,但同样也令其他蜀汉官员的命运岌岌可危。姜维当时也接到了诏书,但他麾下有着八万精锐之兵,正是蜀汉最为强悍的部队之一。他驻守在剑阁的主要任务,就是抵挡钟会的二十万大军。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局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姜维不得不服从刘禅的命令,因为如果他反抗,成都城中的所有人都可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于是,他只能选择投降,然而他并未彻底放弃希望。姜维知道,钟会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二人商议后,他认为钟会有能力在此时夺取蜀汉政权,并且封锁了所有入川的道路,成为像刘备一样的“新王”。这一提议让钟会心生野心,他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三十万大军,完全有足够的实力在这一带称帝,甚至可以北伐,统一天下。
这个计划的诱惑力不可小觑,但问题是,前方还有一位强大的障碍,那就是邓艾。当时,邓艾已成功进入成都,并在刘禅的指引下准备回到洛阳。然而,邓艾却拒绝了朝廷的命令,并提出了各种借口。他的态度也表明,他拥有十多万的兵力,掌控了成都周边地区,有完全的资本自立为王。钟会意识到,若不先剿除邓艾的势力,自己的计划将会受到极大威胁。果然,钟会的计划顺利实施,因为司马昭对邓艾的忠诚并不完全信任,最终将其逮捕并处死。这一举动不仅清除了邓艾的威胁,也使姜维的计划得以顺利推进。
随着邓艾被铲除,钟会成为了蜀汉的最高统治者,他开始得意洋洋,频频与姜维商讨如何自立为王。姜维并未止步,他提出,若想自立为王,首先必须消除所有反对派的力量。钟会听后大为认同,准备实施计划。然而,出乎钟会意料的是,他的手下突然发动了反叛。这个消息传出后,钟会的部下担心自己遭遇清算,于是选择了先发制人,最终将钟会推翻。
这场内部的背叛,导致了姜维的死亡。他的死,使得本来颇具战斗力的部队瞬间失去了领袖,士兵们失去了方向,纷纷冲入成都城,开始了无序的破坏。成都瞬间沦为一片人间炼狱,战火四起,百姓生灵涂炭。而姜维的计谋虽然在一部分上成功,将钟会与邓艾两位有野心的将领互相残杀,但却未能阻止蜀汉的覆灭,最终也未能挽回蜀汉的未来。
然而,如果姜维的计策得以顺利实施,局势又会如何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美好的假设:假如邓艾死后,钟会能够掌握四十多万兵力,他完全有能力进入成都,自立为王。而此时,司马昭必然与钟会决裂,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消灭钟会的家族成员,进而控制整个局势。钟会一旦掌控了成都,他可以封锁所有进入川地的通道,成为这里的土皇帝。而姜维则可能在暗中筹谋,确保刘备的后嗣得以保存,并伺机恢复蜀汉的政权。
届时,姜维可能会暗中集合七八万的精兵,推翻钟会的统治,恢复蜀汉江山。或许他会采取更为果敢的措施,暗杀钟会,扶持钟会的儿子登上帝位,自己掌握实权,然后集中力量北伐,力图重新统一天下。这一系列动作若得以成功,姜维或许能够恢复刘备的伟业,把蜀汉的政权再度带回刘家手中,这无疑将成为千古一大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