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军成功入关之后,作为其主要军事支柱的八旗部队迅速经历了腐化与堕落的过程,他们的战斗力显著下降。等到吴三桂发动叛乱时,以前那些能够压制吴三桂的八旗军竟然在战斗中屡屡失利,变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康熙皇帝只能依赖绿营军队来击败叛乱者吴三桂。虽然清政府在随后的岁月中多次努力想要恢复八旗军昔日的辉煌与实力,但可惜这些努力大多无果,八旗的战斗力持续低迷。只有那些长期驻扎在关外的八旗士兵,由于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仍然保留了一定的作战能力,他们被多次抽调入关参与作战。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甚至连绿营都无法有效依赖,仅能依靠地方的督抚自行组建团练来参与战斗。这一切都说明清政府对其武装力量的控制越来越薄弱。面对这种局面,清朝在洋务运动开启之后,决定采取行动,挑选了一批八旗的壮丁,按照西方的军事操典进行训练,使用洋枪洋炮以提升八旗军的战斗能力。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甲午战争期间,关外的八旗军还是参与了多个战斗。像丰升阿和依克唐阿等指挥官都率领部队与日本军队交战,虽然大多数战斗以失败告终,但在当时的清军中,他们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对优秀的。
然而,庚子事变的发生重创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俄军大规模侵入东北,驻扎在那里的四万多八旗练军几乎全部被消灭。而在北京周边的八旗军队,除了侍卫慈禧的一些神机营和虎神营外,其余的部队几乎全数被摧毁,战斗力可谓丧失殆尽。此后,在袁世凯着手编练新军的过程中,清政府再次从八旗中抽调了一批壮丁,试图组建专属于八旗的常备军,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昔日的军力。这个京旗常备军按照新军的标准建立,最初只有3000人,后来规模被扩展至北洋第一镇。同时,清政府还从这个第一镇里抽调了一些军官,并将旗丁重新组成了一支以旗人为主的禁卫军,兵力估计也在一镇左右,这两支部队被视作清政府的重要军事力量。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理想,八旗士兵中精通军事的人寥寥无几,北洋第一镇的许多军官并非旗人,而是来自天津武备学堂,因此清政府对这支部队的控制力显得相当薄弱。而禁卫军的战斗力和士气也低得可怜,因而在辛亥革命发生时,这两支部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冯国璋表示清帝应退位后,这两军并未解散,并继续维持原有待遇,最终也就停止了抵抗。因此,可以说清政府对八旗武力的扶持计划最终是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