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覆灭之后,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东周虽然建立,但由于周天子的力量日益衰微,已经无法真正掌控诸侯,各地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企图称霸一方。天下因此陷入了长期而频繁的战乱之中。从春秋到战国初期,诸侯之间不断兼并,前后历经约三百六十年。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标志着天下格局逐渐明朗,战国七雄的局势由此形成。
这一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的角力越来越激烈,战争不仅是国家之间的较量,也是智谋与勇气的较量。在这漫长的斗争中,涌现出不少雄才大略之士。公元前440年,魏国便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军事人物——吴起。他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还著有《吴子兵法》,其兵学理论与孙武的《孙子兵法》齐名,被后世并称为“孙吴”,在军事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记载,吴起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怀有远大抱负,立志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现实却令他屡屡受挫,无论他如何花费金钱拉关系,都始终得不到重用,甚至几乎倾家荡产。他的做法引来了邻里的耻笑与诽谤,吴起心中积怨难平,最终愤而将那些诽谤他的人杀害。在逃离前,他对母亲立下誓言:如果自己不能身居高位,便绝不回乡。此后,他投奔到曾申门下学习儒家之学。然而当母亲去世时,吴起未归奔丧,触怒了曾申,被认为大逆不孝,两人从此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也因此彻底转向兵法研究,立志以军事之道成就一番功业。
公元前412年,齐国大举进攻鲁国。鲁穆公听闻吴起有才能,起初有意任用,但因其妻子是齐国人而犹豫不决。吴起为了表明忠心,甚至狠心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从而赢得鲁穆公的信任。果然,吴起上任后率军与齐国交锋,使齐军屡战屡败,鲁国化险为夷。然而因其行事作风刚烈,终遭鲁穆公猜忌,被罢去官职。加之鲁穆公骄纵无礼,最终被他人所害,吴起也不得不另谋出路,离开鲁国。
之后,吴起投奔魏国,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公元前409年,他被任命为主将,率军西征秦国,甚至攻至郑县,帮助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设立西河郡,由他出任郡守。此后,公元前389年,秦惠公为报旧仇,倾全国之力,动员五十万大军攻魏。面对悬殊兵力,吴起却毫不慌乱,仅选出五万精锐,运用魏武卒的战阵,竟在绝对劣势下大败秦军,从而奠定了魏武卒的赫赫威名。自此,吴起声望日隆,其《吴子兵法》广为流传。
另一位杰出的军事人物则是秦国名将白起,他出生在秦国的郿县,是战国时期最为耀眼的将领之一。秦昭王在位时,积极谋求东进扩张国力,急需贤才辅佐,而白起正是在此背景下脱颖而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推崇军功制度,凡能在战场上立下战功者,皆可升官封爵,这给白起展示才华的舞台。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为阻止秦国扩张,联手在崤函设防。白起被推举为主帅,他冷静分析局势,选择绕道突袭,切断敌军退路,一举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还俘获了魏国大将公孙喜,魏国因此元气大伤。此战之后,白起深受秦昭王重用。次年,他继续进攻魏国,连下六十一座城池。公元前261年,白起率军攻赵,凭借地形之利将赵军重重围困,赵军断粮四十余日后被迫投降。为防后患,白起残酷地下令坑杀四十万赵卒,此举震惊天下,使其被称为“杀神”。
后世常有人将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余万与吴起击败秦军五十万相比,争论二人孰强孰弱。其实若只从某一战绩衡量,难免偏颇。吴起以兵法谋略著称,重在用智取胜;白起则是以军事天赋与果敢著称,善于以大规模歼灭战震慑敌人。两人若能处于同一时代,并在势均力敌的背景下交锋,方能真正分出高下。总体而言,他们各有千秋,都是战国时期兵家中的巅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