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经典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读者口耳相传的热议话题。书中关于武将力量的讨论,从来都不缺热度,尤其是关于谁是最强的武将。众人常把吕布视为演义里的顶尖霸主——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场景,被无数人反复回放;而张飞、关羽这对兄弟和诸葛亮等人也被描绘成超群的战将。史诗般的对决还给出了更精彩的证伪:当吕布初次长驱直入曹操的军营时,传说曹军得迅速调派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等六员猛将才勉强将吕布制服。忠实的读者往往在此引出一个问题:究竟谁才是蜀国五虎将的真正武力座次?今天就让笔者带着故事中的细节,一起梳理这五位蜀地名将的武力排名和各自的风采。
当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五人的武力虽处于相对近似的水平,但在细微之处仍有高低之分。书中通过不同的战例、对阵与情节,暗示着这几位不完全是一字排开、谁强谁弱都一目了然的同级角色。有人强于人,有人强于人,但整体格局仍表现出一种接近的梯度:从第一梯队逐渐向下,彼此之间并没有极端的落差。
在这五人之中,若要单论个人武力的绝对高低,张飞往往被读者和后来之人推向榜首的位置,几乎成了无可争辩的第一名。历史演义里,吕布虽为全局最强的存在,但夜袭徐州之时,面对张飞的英勇与勇猛,酒未散尽的他也显露畏惧与退让;再者,关羽当时投降曹操时,曾评价张飞在百万之师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情景。无论从战场表现,还是从他人评语来看,张飞在五虎中往往被视为第一位,几乎达到了人们心中的“刀锋第一”的印象。
紧随其后的是赵云。常胜将军的名号非同小可,长坂坡之战中,面对曹军近八十三万之众,他却以若草芥般的勇气单骑冲阵,七进七出,手中长枪所向披靡,斩杀无数敌兵。即便后来年事已高,在西凉的决战中,面对号称万夫莫当的韩德五父子,他仍以一人之力遏制住对方的进攻,显示出超越同辈的战斗力。卢备在猇亭之战受挫时,传闻陆逊仅因闻知赵云威名就令军队后撤。这些生动的片段,无不说明赵云的武力几乎仅次于张飞,稳居第二的位置。
至于第三位,则是马超。传记中的描写常把他推向西凉铁骑的神威之境:十七岁便斩杀李蒙,擒获王方,声名远播。人们称他为“神威天将军”,羌人也以他为畏惧的对象。起兵渭水之上,曹军除了许褚之外,谁也难以与他匹敌;在葭萌关前,他往往与张飞并肩缠斗,灯下对阵的勇气与神勇让人惊叹。然而,因无法彻底压倒张飞,他最终不得不采用暗器战术,遗憾地排在第三位。
第四位则是黄忠。此人镇守长沙,周旋在战场的前线与后营之间,与关羽在数次鏖战中几乎不分胜负。后来他与诸葛亮等人合作,夺取天荡山、定军山等战果,屡建奇功。即便北山之下要对抗张郃、徐晃联军,他依然昂首抵挡,精神抖擞地守住阵地。不过毕竟年龄渐长,黄忠在再战汉中的计划前,甚至自谦称能拉开三石之弓,后来的伐吴之行中则自承只能拉开两石之弓。由此可见,他的实力虽强,但也在逐渐走向晚年的稳健阶段,因此名列第四。
到了五虎将的末位,常有争议的就是关羽。关羽固然有斩颜良、诛文丑、此外还有五关斩六将的传闻,但历史和演义里对他的“污点”并不少。颜良被描绘为一次伏击,关羽凭借赤兔马的疾速,瞬间就斩下对方首级;此外,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也被后世广为传颂,然而在一些细节里,关羽也曾陷入多次的劫难:过五关时曾被洛阳太守韩福射中箭;长沙之战若非黄忠的仁义相助,关羽也可能命丧于盔缨之下。与庞德对战时,若非关平机警提醒,可能只是射穿其左臂,后果也会不同;樊城之战中又中曹仁的剧毒箭。这些事实让关羽的形象显得复杂,他在五虎中被视为最弱的一位,尽管他名义上是五将之一,但在“武力”层面,往往被其他四人超越。
你们对五虎将的武力排名又有怎样的看法?是以史实与演义并重的口径,还是更偏向文学塑造的印象?无论如何,这五位蜀地名将的英勇事迹都为三国故事增添了浓烈的色彩,也让后人对“力与气概”的理解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