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铁齿铜牙纪晓岚》的人都知道,第二部开场就铺陈了一个颇具张力的情景:内务府的齐氏家族以本家为丧事之由为名,暗地里挪走了大量的库银。银子被拖出库房、沿着京城大街走过的画面似乎在银光中闪烁,但剧中并没有明说他们究竟是如何把银子调出城去的。结局自然是凄凉而悲壮,齐家虽有后妃撑腰,银妃娘娘也曾深得乾隆宠信,但最终却难以抵挡贪念的祸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权势前像薄纸般脆弱,若只是对百姓多给一点点财物,皇帝也许还会睁眼再合上眼;但一旦将心思放在皇权之上,皇帝又怎会轻易放过?
谈到库银的管制,在历代的制度中,这一环节往往极其严谨,几乎没有漏洞。银子的入库与出库、每一笔凭证、每一次交接都要留有清晰的记录。进库的时候,往往有人陪同,检查的过程甚至要求全部脱去外衣,仅穿里衫,以确保直接可视、无隐匿之物;出库时也是同样的严格程序,走的每一步都像走在无形的防线之上,生怕一丝衣物里藏着什么秘密。若有钥匙或物件交接,亦会有专人监督,反复核对,仿佛每一枚银子都必须经过最细致的审视,才能算是进入或离开库房。
然而再严密的防守也避免不了“漏网之鱼”。年年盘点,仍旧会在账面上出现银子短缺的字样,令人疑窦丛生。原来,这并非单纯的制度漏洞,而是人与制度之间的博弈。传说中的盘点前,库兵们要先解下外衣,换上薄衫,因为布料太厚、太容易藏匿物品;有时盘点时他们只专注于核对数字,忙完其他事务就算回本,回来时往往衣衫褴褛、神色匆忙,甚至需要再经一次严格的检查:站立、抬臂、蹲下,一步步确认是否还有私藏之物。尽管如此,依然会有隐匿之法被屡次发现,似乎无论怎么防守,都难以完全杜绝人心的贪念。
不过,真正让人感到惊悚的,并非单纯的偷银手法,而是库兵们所掌握的那种极端的“技术”。据说他们甚至会把银钱藏在体内,以求最大限度地隐藏踪迹,借助猪油等润滑物来处理,若操作得当,一次竟可偷出八十两之多。以当时的物价来换算,这一笔金额相当于一两千多美元的工资,甚至折合成普通百姓数月的生活费。这样的手段若被利用,短期内确实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对当事人晚年的身心却是难以估量的痛苦与折磨。
而这类偷银行为的代价,往往并非短期就能显现。对那些贪婪的官员和有权势的贵人来说,几十两银子可能只是小打小闹,却经常成为他们生涯中的隐患与祸根。往往需要靠山才敢铤而走险,靠山一旦松动,后果就会迅速显现。最严重的并非这些库兵,而是那些掌握实权的大官,正如开头所述的齐家一样,他们受皇帝信任、掌控内务府的命脉,因贪念而铤而走险,最终走向覆灭。齐家的荣耀随之崩塌,往日的恩宠也随风消散,留下的是警醒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