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73岁的司马懿因病离世。在临终之际,他留下了一份极为古怪的遗嘱:“葬于首阳山,不起坟,不植树;随身以平日常服入殓,不设明器,后死者不得与我合葬。”这一安排在当时显得极为反常。作为权倾天下的权臣,他早在生前便在首阳山为自己准备好墓地,但却刻意强调要低调处置,不留财富陪葬,不让后人同穴,甚至要求葬礼从简。
更令人惊讶的是,《宋书·礼志》中还记载了一段诏令:“晋宣帝遗诏,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于是景文遵旨。”也就是说,司马懿不仅拒绝奢华厚葬,甚至连最基本的祭扫也不允许子孙进行。他的儿子司马昭严格遵守此命,从未亲自前往祭祀父亲的墓地。要知道,在古代,祭祀祖先被视为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尤其对帝王与权臣而言,祭祀不仅是孝道,更是彰显权力与稳固国运的方式。司马懿一生机关算尽,步步为营,最终掌握了魏国最高的实权,却在死后选择彻底避开这种荣耀,显然另有深意。
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河内司马氏,自幼博学多识,胸怀大志。他在年轻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却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因此常以养病为由不轻易出仕。曹操不甘放弃,甚至以监禁相威胁,最终才迫使他出任文学掾。自此,司马懿走上仕途。表面上,他勤勤恳恳、忠心耿耿,但暗中却始终怀有不臣之志。曹操察觉到他的野心,还曾做过“三马同槽”的噩梦,担心司马懿日后会祸及曹氏江山。
事实果然如此。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爆发。彼时魏明帝曹叡已逝,幼主曹芳年仅八岁,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独揽大权,刻意排挤司马懿,后者于是佯装衰老病弱,等待时机。终于在曹爽携天子出城祭陵之际,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控制朝廷,迫使曹爽投降。然而,尽管他曾誓言不杀曹爽全家,却最终下令满门抄斩,牵连数千人,甚至女子也未能幸免。这种冷酷手段震惊朝野,就连昔日同僚蒋济、陈泰都因自责与愧疚而郁郁而终。
如此血腥的手段,虽让司马懿彻底掌权,却也为他埋下无尽的仇恨。他在生命最后阶段,又镇压王凌叛乱,并诛灭其三族。此后,他常梦见王凌与贾逵索命,心中充满恐惧。或许正因如此,他才留下那份奇特的遗嘱——既不要坟冢,也不许祭扫,以免仇家借机复仇,或后人因扫墓而引发新的权力斗争。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并非多余。自他去世至今已一千七百余年,司马懿的墓葬在首阳山中始终未被发现。相比之下,曹操的墓葬早已暴露,而司马懿之墓却始终无迹可寻,未受盗掘。由此可见,他的谋算不仅在生前无比深沉,甚至在死后依然牢牢保护了自己。
回望司马懿的一生,可以说是老谋深算、步步为营的典范。他凭借极强的忍耐与智慧,最终建立了司马氏的基业。但与此同时,他的冷酷与狠辣,也让后人心生警惕。晋明帝曾听闻此事,痛叹“晋祚复安得长远”,可见连后代皇帝都难以认同他的行径。司马懿的故事告诉世人,智慧与权谋虽能换来一时的权势,但往往也伴随着阴影与恐惧。
正因如此,读史才能明智。透过《资治通鉴》等史书,我们不仅能看到司马懿这样的枭雄如何谋国夺权,也能反思其中的教训:权力来之不易,但若缺乏仁德,终究难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