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司马懿在三国乱世里像一匹潜行的黑马。初出茅庐时,他行事极为低调,几乎不暴露锋芒。曹操对他早有察觉,却始终苦于缺少确凿的证据,再加上曹丕的求情,便将他放过。只是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曹操心头:他到底是如何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看出司马懿心怀叛乱的野心?
其实道理并不玄秘,靠的是看人心性在日常举止中的流露。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心理学的名词,但都知道,真正的心思往往会在细微动作中露出端倪。曹操便是通过观察司马懿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捕捉到了他心中的野心。
起初,曹操对司马懿颇为欣赏,曾三五次将他引入朝堂,让他担任要职。司马懿却以各种理由谢绝,显出对权势的谨慎。正因为如此,曹操越发对他产生兴趣,似乎在暗中试探,直到司马懿终于露出要为自己所用的意向,曹操才露出喜色,觉得这个人或许是日后可依靠之才。
然而美好的幻景并没持续太久。几年之后,曹操对司马懿的警惕逐渐增强,但又不忍下狠心,因为他承认此人确有大才。曹操猜测的根源,是他对司马懿的“狼顾之相”——走路时常左顾右盼、目光警惕,仿佛随时在打量四周,心里却在盘算后退或前进。此类气质在当时被人解读为深藏不露的野心,因此他成了曹操心头的一道隐形阴影。
为求证,曹操设计了一次故意请司马懿进府的试探。司马懿受邀入内,走进屋子后,曹操站在暗处忽然在他耳后喊出名字。司马懿起身微微侧头,肩胛却几乎没有动,这个细微的动作正是曹操所要的信号,验证了他心中的猜测。曹操于是更加确信:此人并非单纯的谨慎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筹划着走向更高的舞台。
更增其信服的一幕,是曹操多次梦见的一则怪异异象。梦里三匹马挤在同一个马槽里吃草,场景阴郁而沉默,仿佛预示着三股力量纠缠。梦境的阴影久久不能散去,直接让他将对司马懿的怀疑转化为对这位同僚可能成为威胁的深刻担忧。
曹操自知日近黄昏,晚年的责任要交托给儿子,因此对世子曹丕的意见一向尊重,生怕因亲情与权力之争伤了父子关系。曹丕恳求放人,表达对司马懿的才干既敬佩又担忧,但最后仍请父亲留人,警示他不可让矛盾破坏大局。曹操在儿子的请求下,选择了收敛,而并非彻底铲除司马懿的威胁,同时叮嘱曹丕务必睁大眼睛,稳住这位潜在的强敌。
就此成为历史的转折点。曹丕之意被缓和,司马懿在曹氏三代人的防备和测试之下逐步成长,日后最终站上更高的舞台,翻转曹魏的命运。这段棋局,既是权力的博弈,也是人心的试剑,留下了后人无尽的议论与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