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奴儿干都司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但官方史料记载简略且经过删减,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主要关注中原地区的恢复和治理,随后才逐步开发北方和西南地区。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纳哈出降后,明朝才开始着手东北事务。然而,黑龙江以北等地区的行政设置多集中在永乐时期,1409年四月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在永乐时期,都司通常由汉人担任,也有土著官员。土官没有固定俸禄。奴儿干都司设立后,明朝对北方有所关注,但对东北的开发尚未展开。宣德二年(1424年),官员康旺、佟答喇哈、金声等人被升职,但总体上,明朝在该地区的直接管理仍有限。
普遍认为朱棣去世后,明朝便失去了对奴儿干都司的控制,有人甚至认为它被废除。但事实上,宣德年间的实录中并没有明确废除都司的命令。确实有人提出废除建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开支问题:设立流官、运输粮食和造船耗费巨大。宣德去世时,奴儿干都司仍然存在。直到宣宗去世,朝廷下达谕令,停止采捕、造船、运粮等活动,差遣的官员也返回京城,但都司本身并未被废除。
根据《寰宇通志》记载,奴儿干都司管辖的区域东濒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下辖一百八十四卫、二十所。随着人口和生产的发展,卫所数量不断增加:永乐初期为一百一十五卫,永乐末增至一百七十九卫,天顺时期达到一百八十四卫,万历时增至三百八十四卫。这些卫所由明朝任命酋长管理,并分为都司、卫、千户所等不同等级,官员享有都督、都督佥事、指挥同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明朝发给他们的“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不仅是任命证书,还可用来进京朝贡、领取赏物。努尔哈赤曾五次进京领赏,显示这些官职实际上代表明朝对当地的统治。
即便明朝后来裁撤奴儿干都司,也不影响其对当地的控制。实录显示,各地卫所依然领取俸禄,如佟答刺哈的“三卫带支百户俸”。明朝衰落时期,会选用较强的部落来管理地方。努尔哈赤出生的建州卫就是奴儿干都司所属卫所之一,他借助明朝的敕书统一女真部落,并逐步取代明朝在辽东和奴儿干地区的统治权。
之所以有人认为奴儿干都司自朱棣死后就废除,是因为史书记载矛盾且阅读理解不够仔细。实际上,明朝关于奴儿干都司的废立政策一直存在争议。从实录来看,奴儿干都司最终在英宗之后才不再出现,被黑龙江诸部替代。努尔哈赤及其后代统一中原后,刻意撇清与明朝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努尔哈赤曾任明朝“龙虎将军”,在儒家治国思想中,反抗君王被视为大逆不道,这也凸显了明朝与后金关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