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宴请过文武百官,但那次宴会的情况与往常不同。由于朱元璋小时候生活贫困,他习惯性地请官员吃清汤素菜。可是这一次,他却端上了许多荤菜,甚至最后的三道菜分别是狗肉、兔肉和燕窝。许多官员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反应,但刘伯温却心生警觉,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个好兆头。他联想到“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觉得这意味着开国大臣可能会被清除,而燕窝则象征着“归家”,似乎在暗示皇帝打算清除旧臣,迫使他们提前退休。
没多久,刘伯温向朱元璋辞去官职,并在临走前向自己的朋友徐达解释了那三道菜的深意,提醒徐达皇帝可能会大开杀戒,并劝他早做打算。
在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政权能够稳固,往往离不开辅佐的重臣,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朱元璋的江山,也是通过他身边许多人的帮助才得以巩固。刘伯温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助力者。刘伯温聪明机智,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老师们都对他赞不绝口。后来,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元朝政府,开始在地方上担任小职务。
尽管起初只是一些小官职,刘伯温凭借着出色的政治才干,成功治理了所在地区,使其变得富强。他对地方的腐败现象从不手软,敢于打击官商勾结和豪强势力,虽然因此得罪了很多地方的富豪和权贵,甚至被一些人陷害。最终,刘伯温不得不退出了官场,回到家乡隐居,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他也愤慨元朝的腐败。
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已日渐强大,他深知自己出身贫寒,知识有限,必须依靠有才之人来辅佐自己。因此,他向刘伯温求助,请他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刘伯温在朱元璋的整个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论是在军事策略还是国家政策上。
几年后,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刘伯温在其中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朱元璋却大肆封赏那些早期跟随他打江山的武将,对于刘伯温的奖励却并不丰厚。不过,刘伯温并不在乎这些,他对官职并不执着。
即位后的朱元璋,刘伯温依旧全力为国家效力。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治国的建议,尤其是对于政务和军队的管理。他建议要严明法纪,使得官员能够约束下属,防止贪官污吏滋生。只有政府清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百姓才是最重要的根基。
另一方面,刘伯温从不徇私情,自己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努力的态度。一次,朱元璋想要更换丞相,便召见了刘伯温询问意见。刘伯温立刻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尚未达到担任宰相的水平。虽然他拒绝了这个职位,但他却向朱元璋推荐了几个自己非常欣赏的官员。
朱元璋虽然非常信任刘伯温,但他也一直心存疑虑,特别是在自己掌握大权后。许多皇帝都有这样的通病,权力越大,越容易怀疑他人。为了避免任何可能的威胁,朱元璋常常举行宴席,留下一些官员一起用餐,顺便讨论政事。然而,朱元璋从小生活贫困,所以他每次宴请都极为节俭,菜品简单,几乎都是素菜。然而,有一次,朱元璋宴请官员时,菜品却与以往大为不同,这一次桌上端上了许多荤菜,甚至其中的三道菜分别是狗肉、兔肉和燕窝。
这让许多官员都感到十分惊讶,大家都在猜测为何皇帝突然这么大方。然而,刘伯温却心生警觉,瞬间明白了这三道菜的深意。他心想,狗和兔子代表了曾经忠诚的开国功臣,而燕窝则象征着“归家”,这似乎是在提醒大家,可能会有一场大清洗,甚至让这些老臣提前退职。
刘伯温感受到了朱元璋的警告,于是他不久后便上奏请求辞职。朱元璋欣然同意,刘伯温辞职后找到自己的好友徐达,向他解释了那三道菜的深意。徐达虽然是武将,但他不像刘伯温那样敏锐,没能完全理解朱元璋的意图。刘伯温告诉徐达,如果不打算继续追求官职,最好提前退隐,否则可能会引来灾祸。
徐达最终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刘伯温辞官之后不久也辞去了自己的职务。果然,朱元璋开始找借口清除一些开国功臣。因为刘伯温和徐达早早辞官,他们也因此避免了祸难。然而,刘伯温回到家乡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尽管朱元璋曾亲自前往探望并表示关心,但刘伯温终究未能度过这一劫,离世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