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宇宙大国这个词,很多人看到这个词时不禁会心一笑,尤其是会联想到半岛上的韩国和朝鲜。那么,宇宙大国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外界的讽刺,还是这些国家自封的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宣称自己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始于传说中的檀君(公元前2333年-公元前425年);他们说自己的领土曾经非常广阔,包括了辽东、山东,甚至是中国东北的古代土地;他们还声称自己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曾经射瞎唐太宗的一只眼睛。此外,他们还认为高句丽、渤海国等都与他们的历史密切相关,甚至日本也曾是他们的殖民地。韩国人曾经击败日本侵略者,并保护了明朝那个腐朽的政权。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人还声称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等,都是韩国人;他们还声称自己发明了活字印刷、豆腐等重要的文化成果;甚至宣扬自己的美食文化非常精致美味。与此同时,他们拍摄了《来自星星的你》和《太阳的后裔》这样的影视剧,广受欢迎。由于这些自夸的说法,很多人开始调侃韩国是宇宙大国,甚至认为宇宙的一切起源都与韩国有关。 然而,事实上,宇宙大国一词并不仅仅是韩国、朝鲜等国家的自封之词,它也被许多国家的媒体广泛使用。比如在中国的媒体报道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举个例子,2005年中国的神州六号成功发射时,日本的各大媒体就报道说:中国紧随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了‘宇宙大国’。与此同时,多家报纸分析指出,中国的航天技术成就不仅将推动经济发展,还将与军事领域产生关联。《朝日新闻》在报道中大标题写道:中国致力于成为宇宙大国,目的是展现国家威望。 2012年,朝鲜的光明星火箭成功发射时,朝鲜电视台的播音员激动地表示:光明星火箭的成功发射,进一步巩固了朝鲜作为宇宙强国的地位。而在2013年,韩国即将发射罗老号时,韩国媒体也表示,如果发射成功,韩国将成为全球第十个能够自主发射火箭的宇宙大国。 同样,中国的嫦娥月球探测任务也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成功登月的消息,成为了许多日本媒体的头版或国际版的头条。日本《朝日新闻》在报道中提到,中国在经济和政治大国化的基础上,正在加紧与美国竞争在太空领域的领先地位,嫦娥探月任务被视为中国迈向宇宙大国的重要一步。 事实上,日语中的宇宙(うちゅう)和韩语中的宇宙(宇宙)与汉语中的宇宙有着相同的意义,但在这些语言中,它们还可指太空。因此,宇宙大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用法,其实是指航天大国。而在汉语翻译时,通常将其照搬成宇宙大国,导致了一些误解,应该更精确地翻译为航天大国。 日本和韩国的航天机构名称中普遍包含了宇宙二字。比如,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简称JAXA)是负责日本航天和太空探索的机构,涉及人造卫星、小行星探测、未来的登月计划等方面。而韩国的航空宇宙研究院(Korea Aerospa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KARI)则负责该国的航天研究,近年来主攻罗老号火箭的发射任务。朝鲜的航天部门叫做朝鲜国家宇宙开发局(National Aerospace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简称NADA),它自2013年成立以来,负责指导和管理朝鲜的所有航天活动。众所周知,航天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高科技,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控遥测遥感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以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管理科学的进步。航天技术发展要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紧密合作,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推进了所谓大科学的进程,极大地加速了科技事业社会化的步伐。 那么,朝鲜、韩国这些国家能实现宇宙大国的梦想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们的航天技术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第一梯队的真正宇宙大国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成为宇宙大国,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