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都已经到达乌江边,为什么非要自杀?不能等过江后卷土重来?
迪丽瓦拉
2024-12-06 16:02:28
0

原标题:项羽都已经到达乌江边,为什么非要自杀?不能等过江后卷土重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词人,却也写过很多不失豪迈的作品。而她在《夏日绝句》中写到的“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成了很多学究们关注的内容——明明项羽都已经到乌江边上了,为什么他非要自杀呢?就不能等过江之后卷土重来吗?

垓下被围,乌江自刎

项羽垓下被围后,面临着粮草不足,突围艰难的问题,但项羽也不是坐以待毙之辈,他率领800骑兵趁夜突围,这说明项羽其实是有东山再起的念头的。

然而一路上的厮杀激烈,项羽带出来的800骑兵折损严重,等他渡过淮河时,随从的骑兵差不多只剩下100多人。

抵达阴陵时,人生地不熟的项羽迷路,被一个老农引到了错误的路上,最后被汉军追上。又经过一番大战,项羽手底下只有28骑,但追击的汉军却有数千不止。

这时候项羽已经认识到,突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他对部下感慨: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所载)

随后将骑兵分为四队,命骑兵分四个方向冲杀,在山东面会合。

但是等一路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劝说项羽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这应该是与项羽突围之出的想法是一致的,可项羽却忽然改变了想法: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遂将自己的坐骑赐予乌江亭长,自刎于乌江畔。

楚将自杀,似是传统

正如乌江亭长对项羽说得一样: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在江东还有对抗刘邦的资本,根本不需要走上自杀的道路。东山再起后战死的8000江东子弟报仇也不是不可以,干嘛非要自杀呢?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楚人自杀似乎是很常见的事情。王准曾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分析了楚人频繁常见的自杀现象。汇总各种资料,楚人自杀现象的类型可以分为五种:

“战败谢罪型、尽忠守孝型、忠孝冲突型、失败绝望型以及逼迫置死型。”

虽然《史记》上对项羽的记载显示,项羽是“无颜以对江东父老”,且认为“天要亡籍”,这才选择自杀。

但从项羽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的整个过程来看,项羽的自杀类型应为“战败谢罪型”和“失败绝望型”两相综合形成的一种新的自杀类型,这里私称其为“绝望谢罪型”。

在春秋时期,楚将战败自杀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据王准的分析,楚民族在早期接受分封时,就因为被视为蛮夷,待遇什么的和齐、晋、鲁、卫等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那一时期的楚民族没有异议,毕竟自己就是又弱又落后,可随着楚民族的实力不断提升,楚人能明显感觉早期经历带来的强烈挫败感——以前输给其他国家很正常,自己没实力嘛;可如今有实力了还战败,这无疑是耻辱。

不光如此,根据涂又光在《楚国哲学史》中的描述:楚武王熊通曾经说过,“我蛮夷也主义”。涂又光认为这句话说明在楚武王的世界观里,

“出师大败,阵亡无数,主帅不死不合理。也只有主帅自杀,才符合楚人理性的‘法治精神’。”

另外很多楚将自杀,也是因为陷入了绝对的困境之中,心里已经清楚自己的结局是死亡。与与其屈辱地死在敌人手中,倒不如自行了断。

而项羽作为秦末的楚人,其实也受到了这种传统的影响。

虽说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开始统一文字、思想等,但大秦帝国存在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且那时候对各种思想和理论并没有极端打压,基于此,项羽在走投无路时,极有可能遵照传统,选择了自杀——

自责造成8000江东子弟的牺牲对应楚人“我蛮夷也主义”的理性“法治精神”,“天之亡我”则是看不到逃生出路的喟叹,最终项羽慷慨赴死。

卷土重来?黄粱一梦

那么如果项羽卷土重来,他到底能不能逆风翻盘呢?这里私以为项羽还是没有办法战胜刘邦。

首先,项羽没有统帅整合一支强悍军队的能力,他本人的确战力非凡,但在识才、用才上,项羽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韩信、陈平以及英布,这些名将早年都在项羽麾下,但愣是被项羽用着用着用到了刘邦的手里。

不仅如此,项羽还没有足够出色的战略眼光,早年他摆下鸿门宴,结果被刘邦等人一通忽悠,直接纵虎归山。气得项羽的族叔项伯“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同时大骂: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再者说,项羽就算回到江东,也组建不出来与刘邦差不多规模的军队。刘邦当时麾下良将上百,精兵数量高达几十万。

江东只有十万之众,而这十万中刨除老弱妇孺幼后,剩下的青壮年其实并没有多少,且项羽也基本没有途径去寻找出色的将领。换言之,不管项羽怎么努力发展势力,错失鸿门宴良机的他都很难再壮大起来。

最后,江东当时很落后贫困,根本支撑不了项羽东山再起。纵观中国古代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秦汉时期,各大统一王朝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基本都集中在中原一带,也就是河南、陕西那一片。

彼时江东相对落后,并没有充分开发,项羽要依靠这里东山再起,确实很不现实。

若是项羽身处宋朝之后,倒是可以好好考虑一下都东山再起的事情,因为两晋之后,中国境内的北方人口开始向南迁移,也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主要分为三次——东晋以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南宋以后。

经过大规模的“衣冠南渡”,江东地区引进大量来自北方的农业技术,这直接加速了江东的经济开发。且当时还有很多世家大族从北方迁来,也为江东补充了人才资源,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就折射了“衣冠南渡”时的场景。

有人、有钱、有才子,项羽若生活在宋代以后,未尝不能返回江东图谋逆风翻盘,但可惜的是,他生在秦末汉初时,深受楚人传统思想影响,又清楚自己不可能东山再起,自然也只能遗憾地自刎于乌江畔,从此留下一桩遗恨,供后世文人叹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忠... 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赵云(赵子龙)作为蜀汉的名将,凭借其忠诚和勇敢,深得人们的喜爱。他多次救助刘备,...
原创 毛...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顺利会师,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日本是怎样投降的 日本是怎样投降的 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这一天因...
原创 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建设的艰难起步阶段。在这段历史中,这一精神的代表之一。为了将自己的知...
原创 李... 李成梁,明朝历史中一位极具光辉的军事将领,生于嘉靖五年(1526年),来自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他...
原创 本... 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所有的皇帝都能完全掌握实权。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依赖于太后和外戚势力的支持,才得以登...
原创 他... 靖康之耻之后,南宋朝廷虽然安稳地坐落在江南,但却过着奢靡荒唐的生活。虽然有一心抗金的岳飞,他却始终未...
原创 刘... 在葭萌关之战中,张飞与马超展开了长达两百多个回合的激烈对抗,双方始终未能分出胜负。最后,诸葛亮决定亲...
原创 1...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苏联的政治局势迅速陷入沉寂与混乱。政府高层的权力结构几乎在瞬间崩塌,苏联...
原创 蒋...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遭遇重创,蒋介石无奈之下只得退守台湾。尽管身处异地,他从未放弃过重回大...
原创 这... 八路军太行军区成立于1940年,由刘伯承和李达共同在河北省涉县创建,最初是晋冀豫军区的一部分。194...
原创 战... 魏国早期的强盛,始于魏文侯时期,并延续到魏惠王的初期。魏国一直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尽管后期与曾经的盟...
原创 满... 在满清贵族中,除了皇族的爱新觉罗氏外,还有四个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分别是赫舍里氏、钮祜禄氏、叶赫那拉...
原创 关... 跃马挥刀,英勇杀敌,众人欢呼,皇帝赐金封侯,自封为王。关羽向曹操告别,仰天长啸,英雄气吞山河,伟业千...
原创 十... 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传奇。这场战役中,蒋介石动用了大量的兵力,甚至亲自...
原创 浅... 前言: 明朝的宦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政治体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宦官群体,作为一...
锐评|这个借口,和上世纪日本侵... 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上台先玩火,公然宣称若“台湾有事”将构成日本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存亡危机事态”,...
原创 孙... 孙中山去世后,孙中山的独子孙科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孝心,决定在中山陵附近建造一座精美的小公寓。...
原创 对... 周恩来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他能清晰地看透复杂的时局和国民党内部的情况,尤其是对蒋介石的看法更是精准...
原创 此... 1945年,麦克阿瑟将军乘坐飞机降落在日本的机场,他本以为自己是将美国的自由和文明带到了日本。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