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后期,王爵滥封,有说法总共封了2700多位王。现在经得起考证,有王号有姓名,或者有王号没姓名的也有200多位,这数量对于一个只存在了十多年的政权来说确是多得惊人。当时的天京城内,可谓是王爷满街走,避都避不开。
太平天国为何在后期滥封王爵,难道洪秀全不知道王爷越多越不值钱吗?这封王到底是闹着玩,还是背后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太平天国的封王,前后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51年12月永安建制,封东、西、南、北、翼诸王,这可以看成是对创业合伙人的酬谢兼分红。后来又再封秦日纲燕王、胡以晄豫王(虽然这两位当王的时候很短),加起来总共八位王,所以太平天国有首义八王的说法。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以后,洪秀全曾短暂封两位兄长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很快削去王爵。
第二阶段则是1859年到1860年。
1859年4月22日,洪秀全族弟洪仁玕来到天京,开始火箭一般的提拔,不到一个月之后的5月11日就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违反洪秀全天京事变之后“永不封王”的诺言,自然引发诸将的不满。
为安抚军心人心,一个月后,功劳最大的前军主将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既然开了头,其他几位主将也陆续封王。后军主将李秀成在年底封忠王。第二年2月,左军主将李世贤封侍王、中军主将杨辅清封辅王(当时的右军主将韦俊降清,如果不降,也是铁定可以封王的)。天京城中两位资格比较老的朝臣蒙得恩、林绍璋也被封为赞王、章王。同一时间,洪仁发、洪仁达也复封为信王、勇王。
这一阶段封王并不滥,算上远征在外的翼王,也总共只有十一位。
而封王最滥,最为后世诟病的,是在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封王的节点,是1861年9月安庆失守以后。当时洪秀全一怒之下革去干王、英王王爵,同时开始大肆封王。
重镇安庆失守,是十分惨重的失利。将英王(安庆是英王封地核心)、干王(负责统兵救援安庆)作为责任人革去王爵作为惩罚,并不意外。那么,为何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大肆封王?
在这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忠王李秀成麾下将领陈坤书。
陈坤书是广西老兄弟,桂平人。1857年开始归属李秀成节制,当时李秀成只是合天侯,连后军主将都不是,更未封王。
陈坤书作战非常剽悍,跟随李秀成转战各地,屡立战功,军中号为“陈狮子”。李秀成在封王后,将自己原本后军主将的职位转给了陈坤书,再封爵求天义。无论职务与爵位,在当时都仅次于王爵,可见陈坤书绝对称得上是李秀成的头号猛将。
但陈坤书有一个缺点,驭下甚宽,他的部下作战勇悍,滋扰起百姓来也一样勇猛。1860年9月,为解安庆之围,李秀成率大军向湖北进发,留下陈坤书守卫根据地苏州。
苏州自古繁华,升平日久,江南美景悦目缤纷。从广西贫瘠之地走出来的太平军战士,之前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现在真如入了天堂一样,满眼灿烂,心里难免开始不平衡。忠王爱民,他在的时候可以震慑住众人,现在忠王带兵远征,再也无人管束得住战功赫赫的陈坤书所部骄兵悍将。
陈部渐渐开始四处为祸,拉老百姓服劳役,逼捐逼粮,甚至直接提着刀去富户家“打太平先锋”(原意是外出征集打仗用的军用物资,后来演变成任意掳掠的托词)。就算已经交了钱挂上天国门牌也不能幸免。
胡作非为之下,苏州四境哗然,不少苏州的地方官,本来就是从清朝投靠过来的官绅降将,见状都起了异心。
1861年冬,李秀成回军率主力攻打杭州,苏州附近空虚,这批官绅降将打算趁机作乱,幸亏陈坤书脑袋还算清醒,严加戒备,令敌人无机可乘。
为免阴谋败露,这伙人将陈坤书所部在城中的种种劣迹抢先禀报忠王,忠王派人查验,件件属实,不禁大怒,要治陈坤书的罪。
据说李秀成回苏州的时候,确实看到“民已失散,房屋被拆不堪,良民流涕来禀”。当地乡亲父老一千多人伏在道路两边哭诉,要忠王替他们作主,大有“不杀陈坤书不能平民愤”的架势。
那陈坤书人了?他聪明着了,见势不妙,从苏州跑到常州。当时常州守将是他的兄长陈志书。但常州也是李秀成的地盘,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两兄弟苦思之下,想出了一条对策,写了一封言辞哀戚的书信呈给天王,表面上看是为自己所作所为告罪求饶,
却在信中提到了与忠王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要这样写?此时英王陈玉成已经兵败失势,忠王成为太平天国第一实力派,有兵有粮有地盘,又新纳童荣海、吉庆元等从翼王石达开处回朝的数万精兵,声势极盛。
本来就刚愎自用、疑心重的洪秀全对李秀成十分猜忌,一直在想办法削弱忠王的权势。
恰好此时,陈坤书的书信到达天京,随书信而来的,还有献给天王身边人的厚礼,这份贿赂自然是送给天王那两位爱财如命的兄长洪仁发、洪仁达。
洪秀全此人没有多少大智慧,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倒是很多。所以和他见过面的欧洲传教士都感叹天王口齿善辩,而且满脑子歪理。
看罢陈坤书的书信,听了两位兄长的好话,天王心中忽然大喜,他想到了对付李秀成的最好办法。
洪秀全下旨封陈坤书为护王,常州也作为护王的封地,从此不再受忠王节制。忠王得知陈坤书封王,而且王位是靠贿赂得来的,心里非常不满,天王的意图,他亦一清二楚:
“天王见我兵多将广,忌我私心,内有奸臣弄权,封陈坤书为王,分制我势。我部下之将见此,各恨于心。那时主见我部辖百余万众,十分忌我。”——《李秀成自述》
将李秀成的手下封王,地位提升,忠王无法节制,力量自然就被削弱。
陈坤书更是忠王手下头号猛将,封王效果立竿见影!从此陈坤书自成一军,只听从天京的调遣,不再遵从忠王的命令。出于同样的目的,李秀成手下的“回朝天军”(也就是从翼王石达开处返回的部队)统兵将领童容海也很快被封为保王,只是这位保王在几个月后就投降了清朝,成为太平天国第一位投降的王爷。
既然开了封王的头,那就别停下来。当时陈玉成从安庆兵败退守庐州,洪秀全派人前往庐州,革掉英王职衔,同时又将英王麾下部将数人封王——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这样也明显是为了分制陈玉成的兵力。
洪秀全的如意算盘,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各王部下大将都封为王,以削各王的权力。
太平天国王爵滥封,也由此开始,将领与朝臣一个接一个封王,到1863年春天,已经封了九十多个王,朝中纲纪大乱。
洪秀全这手瞒不过自己人,也瞒不过敌人。李鸿章曾经一针见血地说过:
“伪王虽多,总以侍、辅、忠三者为大,洪逆因此三人各据分地,不相拱卫,乃增封多王,以间其党,而乱猜忌之萌愈散漫而不可制。”——同治元年七月初九李鸿章复彭玉麟的信函
滥封王爵的最大恶果,就是外边每一位统兵的王爷,都是“诸侯”,有他自己的地盘,虽然只是小小一个县城,也可以当快活的山大王。清兵来攻,这些“王爷”就往往只守着自己的地盘不肯发兵援助,被攻打时又不肯撤退,因为放弃自己的地盘就意味着要寄人篱下。
太平军兵力分散在各个据点上,给了清兵各个击破的机会。
在太平天国早期,杨秀清统领全军,并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即使是镇江、扬州这类重镇,说放弃就马上全军撤退,好保留有生力量投入其他战场。到洪秀全领军的后期,却搞成这般模样。
滥封王虽然惹起将领的普遍反感,但也陷入另外一个怪圈之中,就是明知封王不妥,却还是要封王。
就以李秀成为例,他对滥封十分反感,虽然各种不满,但他在后期仍然经常上奏,为立功的部下请封,天京通常都是一批一个准。
为什么要这样?道理其实也不复杂,太平天国后期,所谓“天父天兄”已经没什么人信,李秀成本身宗教观念就很淡薄。“打江山”也渐渐行不通,
除了越来越不值钱的官爵,还有什么能激励士气?这也实在顾不得许多了。
正如被俘的昭王黄文英在《自述》里所说:“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后来就乱了,由广东跟出来的都封王,本家亲戚也都封王,捐钱粮的也封王……”
李秀成在自述里把乱封王归纳到“天国十误”之中,但那是战败之后的总结。太平天国还存在的时候,既然开坏头,其他人也只能硬着头皮跟下去。别人都封王,自己不获封,当统帅的也无法向下属交待。当上了王爷,毕竟要比没当上的霸气一些。太平天国的封王,就如同明末的总兵一样,是一个政权行将就木时候必然会出现的乱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