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15任总督梅含理,英文名Henry May,亦称梅轩利。按照英文顺序,应该叫含理梅,但由于"may"只有一个音,与中文取名习惯不符,故将Henry融合进来。梅含理这个名字可能让人感到熟悉,正是当年新界锦田惨案的主要制造者。他在接管新界时,曾遭到村民围殴,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他的港督任期。
作为警察署长,梅含理成功晋升为港督,但上任第一天就面临刺杀。他抵港就职时,遭遇暗杀,情况极为危险。刺客名为李汉雄,成功被制服,但他对刺杀的动机和背后的指使始终难以明确。梅含理在任期内一直备受争议,不仅仅因为刺杀事件,还因为其他一系列不幸事件。
梅含理上任后,面临了一系列霉运。首先是马棚火灾,香港赛马场的火灾造成了大规模的伤亡,成为香港历史上罕见的火灾惨剧。此后,香港爆发了一场警匪当街枪战事件,导致双方伤亡惨重。这两起事件都成为当年的爆炸性新闻,梅含理因此备受批评。
梅含理在港督任内还面临着社会动荡和政治压力。五四运动爆发后,香港居民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而梅含理政府则充当了维护英殖民利益的角色,对中国人民采取高压政策。这使得香港居民对梅含理产生了愈发强烈的不满和反感。
在一战爆发后,香港政府采取亲日政策,对日本人特别优待。梅含理的媚日行为引起了广泛愤怒,香港居民纷纷参与爱国运动,抵制日货,对日本人表示强烈的不满。梅含理政府的亲日倾向成为香港居民心中的一根刺。
而梅含理在财政政策上也备受争议,提出要通过征收利得税和薪俸税的方式支持英国政府的战争开支,遭到香港居民的一致反对。香港居民认为他们没有义务支持英国政府的对外作战,因此不应该为战争贡献财政资源。梅含理的提议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感,再次加深了他与香港居民的矛盾。
在梅含理的任期内,香港开始逐渐发展成为金融中心,一些大型银行在这一时期在香港设立分行。这为香港未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然而,梅含理在香港的统治时期充满了争议和反感,他的名字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锦田惨案的污点,还成为香港居民对殖民统治的不满和抗议的象征。
梅含理的港督生涯长达38年,从21岁来到香港,到59岁离开香港,留下了许多复杂的历史印记。然而,与他对待中国人民的态度相反,今天的香港已迎来了首位警察出身的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李家超维护的是香港全体人民的利益,而香港皇家警察也已经演变为香港警察,与梅含理时代的殖民体制有了明显的不同。
在香港历史的长河中,梅含理的名字可能仍旧会引起争议和回忆,但如今的香港已经不同于他当年的时代,正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和自主的方向发展。香港人民在历史的变迁中保持着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不断努力塑造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