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蜀国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仅仅占据了益州以及汉中一带地区,地盘不过一个州多一点。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在姜维的率领下,也经历了几次北伐,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魏国在司马氏主政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叛乱,最终被司马师等人平定。终于在景元年间,司马昭认为此时魏国国内政局稳定,可以起兵伐蜀,但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昭的伐蜀计划得到了钟会的全力支持,因此司马昭决定让钟会主持伐蜀事宜。
钟会的狼子野心
钟会联合邓艾,诸葛绪三人一起起兵伐蜀国,钟会亲率主力十余万人,在剑阁与姜维对峙。邓艾偷渡阴平,直扑成都,最终刘禅被迫向邓艾投降,并且给姜维下令,让姜维向钟会投降。
姜维向钟会投降后,得到了钟会的厚待,钟会频频向姜维示好。钟会进入成都后,礼贤下士安抚蜀郡各地官员百姓,结交蒋斌和蒋显这样的名士。灭蜀后的钟会开始有异心,他在蜀地大肆对蜀人封官,收买人心。
蜀国灭亡后,钟会反心日盛,他不甘心久居人下,但又对邓艾非常忌惮。恰好邓艾在攻破成都后居功自傲,做了许多悖逆之举,因此钟会给司马昭上书,表明邓艾有反心,再加上监军卫瓘,将军胡烈等人共同向司马昭上书,表明了邓艾在成都的骄纵之气。
司马昭见军中多人都告状邓艾,因此派遣钟会带着自己的手令押邓艾进囚车,因为是司马昭的亲令,邓艾父子不敢违背,双双被抓关进了囚车,被押送到洛阳。钟会在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邓艾后,与姜维密谋造反,计划由姜维五万大军为先锋,钟会亲率大军在后,一举攻取长安。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会自将大众随其后。
钟会的反叛为什么注定失败?
蜀汉灭亡后,钟会的确出了很大力,单独一人率军十多万人,与姜维大军在剑阁等地对峙,为邓艾偷渡阴平创造了好机会。钟会为人聪慧,算得上是一位军事家,但此人不甘心久居人下,怕自己功高震主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在占据成都后打算起兵反叛。
钟会起兵造反得到了姜维的“支持”,姜维是一位狂热兴复汉室者,他之所以支持钟会起兵,是借助他手中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钟会的反叛即便得到了姜维的支持,也注定会失败的。
首先他并非司马昭的对手,司马昭早早就识破了钟会要谋反的心思,在钟会抓邓艾的时候,司马昭已经屯兵长安城下,并且亲自告诉了钟会,让钟会不要起谋反的心思。此时的钟会哪里肯回头,他铁了心的要反。
钟会明知司马昭已经做了准备,但执意要反叛,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这种反叛成功率本来就很低。相比于司马昭,钟会还是棋差一招,因此钟会反叛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提早被司马昭得知。
其次钟会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实力。钟会在吞并了邓艾和诸葛绪的部队后,归钟会统帅的人马已经有十几万之多,再加上姜维投降的几万蜀军,二十万的大军看似很强大,但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隐患。
钟会虽有20万大军,但自己的嫡系部队较少,身边大多数将领都是听从司马昭而非钟会,一旦钟会让他们造反,那些魏国将领肯定是不愿意的,他们根本不会为钟会卖命。刘备早年入蜀期间,虽然人数仅仅数万,但身边的魏延,黄忠,赵云等人都算是嫡系,他们是会为刘备拼死效力的,而钟会则没有像刘备这样的能力。
优柔寡断也是钟会反叛迅速败亡的原因之一,姜维建议钟会把魏军中的将领全部召集一起,然后将他们集体杀掉,这样有利于钟会自己控制魏军。钟会起初同意,将魏将召集在一起,但并没有下令将他们杀害,而是关押了起来。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会犹豫未决。
钟会不够果断,造成了军队迅速哗变,还没来得及起兵造反,就被那些不愿意跟着他反叛的魏国将士们杀害了,连同被杀的还有姜维等人。
结语
钟会虽然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野心太大,自己的能力与野心是不匹配的。在成都,钟会企图学习刘备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钟会这场一意孤行的反叛注定没人是真心支持的。
钟会起兵反叛,从外来说司马昭已经做好了准备,从内来说他统帅的十几万大军并非是自己的嫡系,而是属于司马昭的。再加上身边有一个时不时要钟会命的姜维,这样的反叛注定不会成功。
参考资料《三国志·钟会传》《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纵观历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