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国之间的对抗,几乎构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对抗往往是持续数年的拉锯战。然而,大唐与突厥之间的冲突却显得截然不同,它是一场注定改变历史格局的决战。大唐与突厥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哪些变化,李世民又是如何为彻底击败突厥铺平道路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重要历史篇章。
在李渊起兵之前,突厥曾为他提供过支持,这也使得一些后来的历史学家误认为,李渊不过是突厥扶持的傀儡,和刘武周、梁师等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李渊与突厥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惠的合作关系,而非单纯的臣服。从李渊给突厥的书信内容来看,这一点尤为明显。他在信中提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书信中的语气并无臣服的意味,反而表达了两者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意图。
那么,李渊为何选择与突厥合作呢?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李渊急需充足的战马来装备自己的起义军,而突厥正好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其次,刘武周控制了太原北部的马邑,且得到了突厥的支持,这让李渊与突厥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需要避免后方的潜在威胁,确保政权稳定。
此外,突厥的始毕可汗有着一种非常微妙的心态。615年,突厥曾围困隋炀帝杨广,结下深仇。作为一个心胸狭窄、记仇的帝王,杨广一旦重新掌握权力,极有可能与中原势力联合,威胁到突厥的存亡。因此,始毕可汗主动提出,如果李渊在长安称帝,他愿意派兵支持。突厥需要与李渊结盟,以期避免日后的灭国危机。
由于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合作逐渐达成。突厥提供了大量战马,并且按半价出售给李渊,而李渊虽然购买了少量的战马,但并未完全按突厥的要求大规模采购,这不仅避免了突厥对李渊产生“傻乎乎的客户”印象,还确保了李渊在外交上的主动权。
李渊凭借这些战马迅速组建起强大的骑兵力量,在汾河两岸展开了迅猛的军事行动,打击了刘武周与突厥的势力,仅用半年时间便成功攻入长安,尊杨广为太上皇,立杨侑为帝,并最终建立了大唐。
随着大唐的建立,突厥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突厥开始显得有些傲慢,认为自己扶持的政权已经成功,并开始在长安肆意横行。突厥的使者在朝堂上非常高傲,丝毫没有把自己当成外来者,甚至普通的突厥人也在长安享受几乎与本地百姓同等的待遇。当长安的百姓丢失了钱包却无法立案时,突厥人的自行车被盗却能在几个小时内破案。
尽管李渊内心有些不满,但他并未完全纵容突厥的行为。大唐建立后的同年,梁师图谋与突厥的阿史那咄苾联合进攻长安。李渊得知消息后,采取了巧妙的外交策略,通过与阿史那咄苾的谈判,成功让其放弃了进攻,确保了大唐边境的安全。
总结来看,大唐与突厥的关系始终是合作与斗争并存的。在这段关系中,双方在相互制衡中找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
大唐与突厥的合作与对抗,建立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前提下:大唐必须站在隋末的乱世之中。正因为如此,李渊、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等群雄都不得不与突厥维持良好的关系,突厥通过多方扶持来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突厥对大唐采取的策略,也充满了精妙的权谋。在那个时期,突厥与大唐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突厥通过这种合作,既能够确保自己在中原的影响力,又能够稳定自身的地位。然而,随着大唐统一步伐的加速,突厥逐渐意识到大唐的崛起已经威胁到它的安全。
当李世民在山西击败刘武周后,突厥的安全感瞬间消失,因为刘武周曾是突厥的傀儡政权,是突厥在中原的战略缓冲区。失去刘武周后,突厥不得不直接与大唐对抗。同时,突厥的邻国梁师也开始感到大唐的崛起对自己构成威胁,计划发动对大唐的进攻。
在这种形势下,突厥的处罗可汗与梁师达成了协议,准备联合进攻中原,趁大唐尚未完成统一时,占领中原。然而,突厥的处罗可汗最终因病去世,未能实施这一计划。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为大唐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尽管如此,突厥的敌意并未完全消失。颉利可汗继承了处罗可汗的意志,继续向大唐施加压力。为了保卫边疆,李世民和大唐的将士们几乎没有停歇,始终与突厥展开艰苦的斗争。虽然双方已经明白,曾经的合作再也无法恢复,但大唐依然通过持续的外交与军事行动,最终成功保卫了自己的国土,并迎来了突厥的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