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当皇帝与其他帝王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有一种特殊的“胜利洁癖”。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常常觉得只有当他认为自己真正胜利时,才算是成功。常规的胜利标准对他来说远远不够,任何不符合他标准的胜利对他而言都等同于失败。
在渭水之盟的那段历史中,突厥趁着李唐政权交替的混乱局面,借机南下,直逼长安。此时唐朝刚刚经历了政权更迭,李渊父子刚刚接掌朝政,国家处于权力真空之中。突厥的可汗颉利聪明且有远见,他迅速察觉到这是恢复东突厥的良好机会,便采取了强硬的南下行动。长安百姓的心情十分惶恐,面对突厥的威胁,唐朝的统治似乎岌岌可危。武德七年,面对突厥的侵扰,李世民果断采取离间计,通过巧妙的策略化解了这场危机。然而到了武德九年,突厥再次借着李渊父子之间的猜忌和防范,准备对唐朝发动新的进攻。
当时,突厥的颉利可汗带领着数十万大军南下,尽管尉迟敬德凭借着勇敢的防守,暂时阻挡了一部分敌军,但突厥的进攻势如破竹,最终逼近了长安。这次入侵让唐朝几乎陷入史无前例的危局。长安一旦陷落,唐朝的威严与根基将不复存在,李世民与李渊父子不得不面对突厥的巨大威胁,究竟是坚守阵地,还是选择妥协,成为当时的重大悬念。
然而,李世民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依旧采取了之前行之有效的“攻心计”。自武德四年起,颉利可汗就一直在中原活动,试图与割据势力建立联系,从而影响唐朝的稳定。每一次李世民击败隋末的割据势力,实际上也是间接削弱了东突厥的力量。自柏壁之战后,东突厥对李世民的存在有了深刻认识,知道他是唐朝难以忽视的强敌。
在武德七年,颉利可汗因为要恢复“大隋”的旗帜频繁与唐朝交战。李世民在这个阶段与李元吉一同在豳州与颉利可汗对峙。尽管李世民手下的兵力处于劣势,但他深知游牧民族的战术特点。因此,他提出与颉利可汗单挑,用一百兵力与敌方决一高下,这一策略令颉利可汗心生忌惮。同时,李世民巧妙地离间了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关系,使得东突厥内部出现了裂痕,最终帮助唐朝化解了这场危机,恢复了与突厥的相对和平。
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然而局势变得愈加复杂。此时他面临的敌人不仅仅是突厥,还有内部的皇位不稳。背靠长安,他不得不面对突厥的强大军事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与房玄龄、高士廉、长孙无忌等几位核心人物一起,面对数万敌军,采取了巧妙的空城计。
事实上,早在李世民出城之前,颉利可汗便派遣使者侦察虚实。李世民洞察到游牧民族的狡诈,立即抓捕了使者,并怒斥颉利可汗。李世民这一举动让颉利可汗心生恐惧,因为他知道,尉迟恭曾在泾阳大败突厥军,俘虏了大量敌军将领,并且大军准备返回支持李世民,尽管此时唐军的兵力较突厥仍有差距,但足以让李世民有底气使用空城计。
时机成熟后,李世民灵活运用这一局势,既没有直接发动攻击,又故意向突厥可汗送上“礼物”,暗示自己并不愿意开战,理由是皇位不稳,希望能通过支付一些财富换取时间稳固政权。颉利可汗误以为李世民刚登基,因而无法与自己对抗,忽略了李世民其实并不急于与他开战,但若真要动手,李世民也有足够的实力取胜。最终,颉利可汗提出了高额要求,李世民则一一同意。
尽管史书未详细记载渭水之盟的具体细节,但从颉利可汗所要求的三千匹马和一万头羊来看,李世民为达成这项协议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李世民而言,年轻时无往不胜的他,此刻被逼迫到这种地步,内心充满了屈辱。在他看来,颉利可汗带走的不仅是金银珠宝,更是唐朝的尊严和底蕴。
在盟约签订的仪式上,李世民杀了一头白马以示正式承诺。对李世民来说,这一举动虽在面子上给他带来了短暂的满足感,但也为之后的恩怨埋下了伏笔。在他心中,这种按常规视为胜利的解决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
从贞观元年起,李世民便开始等待反击的机会,突厥的内部分裂愈加明显。李世民清楚,若抓住这一时机,他可以彻底摧毁突厥。到贞观三年,李世民派遣李靖北上,帮助灭掉东突厥。凭借李靖卓越的战术判断与对颉利可汗诈降的巧妙应对,成功摧毁了突厥的势力。
对于李世民而言,消灭东突厥不仅是复仇,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正是他的果断出手,成功打破了东突厥的崛起,避免了匈奴势力再次威胁中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