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王朝刚刚建立之际,多尔衮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不仅是前皇太极的重要助手,而且是后顺治帝顺利登基的最大推手之一。在满清打败大明并成功占领中原的过程中,多尔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旦大清建立了江山,政权的巩固和领土的扩展都离不开他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智慧与努力,清朝的成功未必能如此顺利和迅速。
尽管多尔衮的能力未必能够完全超过他的父辈,但他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凭借卓越的智慧与决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清朝成功占领北京的过程中,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至少四个关键决策,展示了他超凡的智慧和精心策划。
自努尔哈赤发起反明之战,并在萨尔浒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他便开始了对明朝的持续进攻。1625年,多尔衮带领满洲族群迁都沈阳,并迅速征服辽东大部分地区。然而,这一胜利并未持续太久。在他进攻宁远时,遭遇了明朝名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最终被重伤,久治不愈,最终不幸去世。接着,皇太极继位,继承了后金汗位,立志将入关并占领中原作为自己的伟大使命。
到了1636年,皇太极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正式称帝,并定国号为“清”。随后,他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攻占了多个重要的明朝城池。此时,明朝在关外的城市几乎都被清朝吞并,唯一未攻破的防线便是宁远,而当时镇守该地的是吴三桂。为了能够顺利入关,首先就需要劝说吴三桂投降。
起初,吴三桂忠心耿耿地效忠于明朝崇祯皇帝,誓言不惜一切代价抵抗清军入侵。然而,清军的强大作战能力和李自成、张献忠等乱世中出现的变量,渐渐使得吴三桂动摇起来。此时,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投降清朝,便成为了说服吴三桂的使者,帮助皇太极加速了这一过程。然而,吴三桂仍未下定决心,始终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这一拖延,也使得皇太极未能尽早展开入关计划。
随着军权逐渐转交给多尔衮,他迅速促成了吴三桂的投降。当时,李自成的势力也在争取吴三桂,而吴三桂处于两难的境地。李自成及其部将自负过高,未能正确判断山海关的局势,误判了吴三桂的忠诚与志向。得知李自成抓了自己的父亲及心爱的妾陈圆圆后,吴三桂的怒火彻底爆发,立即写信向多尔衮求援。虽然信中未明确表示要投降,但吴三桂的求助信已透露出他急需帮助的困境。
多尔衮收到信后,心中非常满意,但仍保持冷静。他决定采取稳妥的行动,急行军至山海关外15里处,在那里等待李自成的进攻逐步加剧,直到吴三桂再度向他求援。在这个关键时刻,吴三桂最终决定向多尔衮屈服,亲自迎接摄政王大驾。随后,多尔衮指挥清军发动攻势,成功摧毁了大顺的力量,并占领了北京城。
然而,皇太极在战争的关键时刻突然去世,未能及时指定继承人,这导致了皇族内部的继位斗争。在这一过程中,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十四弟多尔衮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竞争力。豪格在清朝成立时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并在朝鲜和明朝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若不是因某些失误被降职,他极有可能早早成为皇太极的太子。而多尔衮的战功同样突出,早在17岁时便随皇太极征战蒙古,并被封为正白旗旗主,之后获得和硕睿亲王的封号。皇太极亲征朝鲜并在松锦大战中取得胜利,也少不了多尔衮的参与。
然而,为了大清王朝的长远发展,多尔衮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放弃了皇位之争,支持年仅六岁的侄子福临登基,并决定担任摄政王。他深知,如果与豪格继续争斗,八旗内部的力量将陷入混乱,无法集中全力推进大业。在此后,豪格因与多尔衮的权力斗争而被暗中杀害,这一事件也侧面证明了豪格在决策上的不足,而多尔衮无疑是那个“天选之人”,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对于女真人来说,东北一直是他们的发源地,然而若想征服整个中原,就必须迁都至北京。多尔衮果断做出了这一决定,尽管这一举措对于满清贵族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沈阳作为满清的发源地,承载了满洲族的根基,而迁都至北京的决定显得极为深远。正是这一决策,使得大清能够借助北京这一地理与战略上的优势,迅速扩大其影响力,并为之后征服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枢纽。这个决定再次印证了多尔衮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果敢的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