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来不缺惊天动地的时刻,也不缺鲜为人知的暗流,更不缺布局千里的大战略。在绍兴五年,南宋危机四伏,但赵构手握五支主力大军,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些军队,虽明面上属于朝廷,却根本不听他的指挥。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权力游戏?而赵构能否成功接管这份军事权力,又会给南宋带来怎样的变数?这场权力与生存的博弈,正悄无声息地写下历史新篇章。
南宋军权的核心矛盾,到底是什么?表面上看,朝廷拥有军队,军队又有大将掌控,似乎稳固结构一目了然。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赵构的军队,说是皇帝的,实际却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集团化经营”。五大主力军彼此独立,各有各的领导,各有各的利益。皇帝赵构对这些军队的控制难免流于形式。于是,出现了荒诞的局面:金军压境,南宋必须全力迎战,可张俊、刘光世却依次抗命。一个称摔伤胳膊不便出战,另一个干脆逃过长江避战。一边是敌军索命,一边是自己人阳奉阴违,南宋竟然连基本指挥权都难以保障。出军打仗,各支军队却得先看个人“好处”,朝廷的命令如同耳边风——这是赵构面前最大的危机,也是南宋最大的隐患。
赵构苦心经营了五支主力军,但它们为何不听话?这得从宋朝的军事传统说起。大宋自立国以来,就对武将与军队的绑定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始终避免形成唐末五代节度使的割据局面。然而,南宋初期却不得不放下这套规则,为军权松绑。这背后是金军冲击后的惨烈真相:赵构接掌南宋时,北宋的中央禁军已几乎被消耗殆尽。建炎年间,肆意涌现的地方势力成了宋军的基础。当时,剿匪和收编乱军成为壮大兵力的主要方式。这些军队听将领的,少听朝廷的;将领听命时也看朝廷给的好处。如此一来,建立在松散收编上的军队,根本不可能像早期的中央禁军那样,做到单纯和听话。
普通人对此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江南百姓对剿匪深有体会。一方面,剿匪虽平定了地方,但军队收编土匪时也带走了百姓“私藏”的粮食和财物;另一方面,军队打金军时处处拖拉,反过来在内斗中却招招凌厉。这让许多百姓嘲讽这些军队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随着时间推移,朝廷对“自己军队”的依赖以及在军权上的无力局面愈发暴露出来,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南宋的军队,实际上很难真正属于南宋。
经过了军事系统的层层剥露,问题的核心逐渐浮出水面:南宋五大主力军,不仅不听朝廷话,还各自带有割据底色。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吴玠和岳飞,各有各的势力班底,各有各的派系成分。这种军队内山头林立、组织复杂的局面,为军权收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以张俊的军队为例,他的核心是信德府部曲,这部分兵力最初来自河北地区,但随后又不断通过剿匪壮大。对外,他从剿灭众多小股势力中赚得名声;对内,他吸纳地方官军和土匪精锐,成就南宋第一军的装备与规模。类似的现象也在其他将领中延续。像刘光世,他的部队更像是一支杂军:有原西军、地方官军收编而来的队伍;还有张荣这样的“梁山背景”的成员。至于岳飞,他收编了洞庭湖匪军杨幺的六万精锐,这份土匪部队甚至帮助岳家军成为南宋水陆战斗力最强的主力。然而,复杂底色带来的结果就是,各主力军既充满矛盾,又难以集中听命,这既是赵构的困局,也是南宋极难突破的一环。
表面上看,赵构和朝廷意识到了问题,准备在绍兴七年逐步收编五大主力。然而,暗流不止。尤其是以刘光世为代表,内部派系难以捋顺,而刘光世本人也怂得出奇。他的态度是对朝廷指令采取消极抵抗,甚至在决战时也毫无斗志——赵构将如何与这场内耗展开博弈?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就在外界以为赵构可能束手无策的时候,历史的剧情却来了个惊天反转。就在绍兴七年,赵构开始着手清理军权,刘光世成了第一个对象。然而,大衙内刘光世的“不合作”并未如想象中一味退缩。赵构姑且可以利用士大夫阶层强力支持的优势,但刘光世也有自己的底气。他的军队深不可测,甚至在后期还有地方权贵偷偷帮忙维持这股势力。因此,赵构虽发起了军权收归的动作,却止步于刘光世为代表的割据大将面前。
而真正激化矛盾的,是南宋第二次北伐期间的一个事件。朝廷让张俊派兵支援韩世忠,结果张俊坚决拒绝,闹得整个问题公开化。当明面上的地震将朝廷与军队对立的面纱撕开后,朝廷才意识到,这场博弈远比预期复杂。一个真相也彻底暴露:南宋的地方军队接近于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赵构如果继续硬碰硬,极可能让地方势力彻底失控。那么,南宋未来的存亡,是否会因此葬送?
表面上,赵构与割据军队的对抗出现缓和,但只是一时迷雾。赵构一面对外展现所谓的团结姿态,一面对内谋划更大的军事调整。然而,各方的矛盾愈发深化。士大夫阶层表面上支持赵构,但心底也对朝廷轻视真正的军事权力感到忧虑;大将们虽未造反,却纷纷提防朝廷,甚至不惜将矛盾隐藏于表面和私下。整个南宋的军事布局看似安稳,但实际上暗藏更大的分裂风险。
另一方面,意外障碍频频出现。韩世忠团队曾对朝廷军权表示一定支持,但因利益分配问题而转而制造阻碍。甚至一些后起之秀的地方土匪军队也开始利用内部纷争壮大自身,这让整个军权问题雪上加霜——南宋的内耗,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陷越深。
如果赵构是南宋的军事导演,那这场戏无疑充满了讽刺意味。他试图收编军队的每一步动作都充满了妥协,甚至被割据将领不断消耗。这种所谓的“收归”方式看起来很用心,但实际成效非常有限。铁幕之下是个愚蠢却悲怆的问题:若赵构能真正强势掌控五大军队,南宋的命运会不会好一点?可事实证明,南宋皇帝做不到,朝廷做不到,而在乱世,每个人只愿活好自己的一小段人生。
那么,话说回来,赵构究竟是失败的皇帝还是成功的管理者?有人说,他无力保卫南宋;也有人说,是他的妥协让南宋多存在了百年。话题来了,假如你是赵构,你会选择强硬瞄准收编军队的目标?还是妥协,让内耗局面成全帝国短暂的和平呢?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