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难之役进入最后阶段,燕王朱棣已经率领大军抵达南京城下。面对这一紧迫局面,建文帝朱允炆尝试派人进行和谈,但未能达成协议,最终下令坚守城门,誓死抵抗。
此时,南京城内所有可调动的兵力几乎都被分配到各大城门的防守上。由于燕军最有可能从北方四个城门发起进攻,朱允炆决定将金川门的防守任务交给谷王朱橞和李景隆。
朱允炆此举却无意间加速了南京城的陷落。当朱棣亲自率领大军抵达金川门时,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没有选择与敌作战,反而悄然打开城门迎接燕王的到来。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
“时谷王惠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也就是说,朱橞和李景隆在见到朱棣的军队时,直接打开了金川门,让燕军顺利入城。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试图阻止这一进程,但最终仓促失败。朱允炆听闻这一消息后愤怒异常,纵火后神秘失踪。从此,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画上句号,大明朝的政权易主。
在靖难之役的最后时刻,谷王朱橞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他究竟是临时起意投降,还是早有预谋呢?
本文将结合史料,为大家展现朱元璋的第十九子、唯一的谷王——朱橞的复杂命运。
一、四岁封亲王,八岁守重镇
根据《国朝献徵录》的记载:
“谷庶人橞,母郭惠妃,滁阳王女也。生三王,长蜀王,次代王,次如意王或曰即谷王也。”
朱橞的母亲是郭惠妃,郭惠妃为朱元璋生下了三个儿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和谷王朱橞。郭惠妃在后宫中地位特殊,因为她是马皇后的亲妹。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第一任皇后,这段关系对朱橞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郭惠妃最初是作为郭子兴的义女进入宫廷。郭子兴曾是朱元璋的上司,也因其女马氏与朱元璋的婚姻而深有联系。郭惠妃在洪武年间逐渐受宠,最终为朱元璋生下了五个孩子,其中朱橞为第三子。
朱橞出生于洪武二十年(1379年),是郭惠妃的第三子。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嗣中,朱橞排在第十九位。作为母亲的小儿子,朱橞从小深得母亲宠爱,父亲朱元璋也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孩子。尽管朱元璋的皇后马氏早逝,但朱橞得到了来自马皇后家族的支持,甚至太子朱标也对朱橞非常关照。
朱橞在年仅四岁时便被封为谷王,其封地位于宣府。宣府如今位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古时是长城防线的一个重要城镇。朱橞的封地在宣府,可以说是朱元璋对他的一种宠爱。和同样封地的兄弟相比,朱橞得到了优渥的待遇。
到洪武二十八年,年仅八岁的朱橞便告别父王,开始在宣府守藩。朱元璋从国子监中挑选了虞廷纲作为朱橞的老师,虞廷纲也是个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的长者。至此,朱橞的藩王生涯正式开启。
二、靖难先逃跑,守战开城门
当朱橞到达宣府时,他开始着手加固城防,扩建城墙并修建瓮城。同时,他参与了明长城的建设,尤其是在从常峪口至大境门的地区建设了长达100多里的防线,这一系列工程为明朝日后的防守做出了贡献。
然而,考虑到朱橞年仅十岁,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这些建设很可能是应朱元璋的旨意,实际执行者是他的老师和地方官员。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年仅十一岁的朱橞本应前往南京奔丧,但途中接到建文帝的命令,要求他暂时守卫宣府。因此,朱橞又返回了封地。
与此同时,建文帝开始实施削藩政策。第一个遭殃的是周王朱橚,接着齐王、代王、岷王等相继被削权。这一系列举措让当时的藩王们感到震惊。
在北平,燕王朱棣也密谋起义,决定通过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的统治。由于朱橞的同母哥哥代王朱桂被削权,朱橞自己也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然而,朱橞在几个月后收到了来自建文帝的慰藉,称赞他忠诚并请他安心守卫宣府。此举让他暂时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接下来,靖难之役爆发。根据《明史·朱橞传》记载:
“燕兵起,橞走还京师。”
而《国朝献徵录》也有类似记载,表明朱橞在得知朱棣起兵后,选择放弃守卫宣府,急忙返回南京。这一行为表明,朱橞可能对燕军的威胁感到恐慌,选择了“避风头”。
靖难之役进行了四年,但在这段期间,朱橞没有任何参战记录。直到建文四年,朱棣终于兵临南京城下,朱橞才登场。
根据《明史·朱橞传》记载:
“橞奉命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成祖麾盖,开门迎降,成祖德之。”
当朱棣的旗帜出现在金川门外,朱橞立即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对朱橞的这一举动表示感激,因为这几乎让他以最小的代价攻占了南京。显然,朱橞并非真正意图守城,而是早有准备投降。
三、临战骨头松,默相事机功
朱棣入城后的消息传开,南京城内一片混乱,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放火自焚,从此音讯全无。靖难之役结束,朱棣登基称帝,而朱橞也因此成为了得利者。
然而,朱橞的投降究竟是出于临时的判断,还是早有预谋?根据史料分析,朱橞和李景隆等人早已密谋,与朱棣暗通款曲。李景隆也在关键时刻扮演了“卧底”角色,帮助朱棣取得了胜利。
四、无知恃功高,谷王成笑柄
朱棣登基后,朱橞因献城门有功,被封赏并改封长沙,增加了俸禄。然则,他在长沙期间变得骄横霸道,开始侵占民田,滥用权力。最终,朱橞因其所作所为被朱棣废除,甚至连两个儿子也被贬为庶人。
朱橞的叛乱计划被哥哥朱椿举报后,他最终被废为庶人,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朱橞从一开始的少年聪颖到最终的投机取巧,印证了钱钟书在《围城》中的名句:“骨头松了,一辈子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