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5日,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随着他的去世,北洋政府依照他生前制定的《大总统选举法》,从金匮石室中取出了一份名为嘉禾金简的遗物。袁世凯当时意图复辟帝制,因此他将指定继承人之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按照选举法,他会在嘉禾金简上留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代表着他认为有能力继承大任,领导北洋政府的人选,并且大总统的职位只能从这三个人中选出。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最终,谁又成功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他们各自的命运又如何?
金简上列出的三位人选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这三位均为当时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是袁世凯最看重、认为最具能力的接班人。袁世凯的确是从这三人中选出了大总统。在他去世的当天,徐世昌和段祺瑞正好在袁世凯床前,并成为了第一批打开金简的人。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他们本应召开正式的选举机构,但由于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野心,引发了广泛的反袁潮流,最终无法按计划举行选举。于是,现场的官员们决定立即进行非正式的选举。
徐世昌作为其中一位候选人,他很清楚自己不会成为最终的总统,因此提议由另一位候选人、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担任大总统。段祺瑞也由于反袁情绪的蔓延,毫无异议地支持了这一提案。既然两位候选人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在场的其他人也没有再做多言,黎元洪因此顺利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然而,这个位置并非易得,段祺瑞一直对大总统的位置心怀企图。推举黎元洪上台,其实更多是因为当时反袁的声音过于强烈,而段祺瑞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野心。
当局势逐渐恢复稳定后,段祺瑞与黎元洪围绕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黎元洪出身于武昌起义,他的根基并不在北洋政府,始终处于一种与北洋体系格格不入的状态。而段祺瑞早早地投身于袁世凯的麾下,逐渐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历,最终成为了总理,掌握了军权,这使得黎元洪在政治斗争中难以与段祺瑞匹敌。最终,黎元洪不得不离开政坛,选择前往天津安享晚年,而段祺瑞则通过这一权力斗争稳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不过,段祺瑞手握权力的时光也并不长久,很快冯国璋便对其展开了挑战。冯国璋与段祺瑞同为北洋政府的重臣且都掌握兵权,两人之间的博弈难以分出胜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格局下,徐世昌最终被推举为大总统。此时,社会局势对徐世昌来说可谓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两派势力力量对比均衡,且社会舆论也开始反对军阀,因此给了徐世昌这样一个文人领袖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徐世昌的治理下,北洋政府内部逐渐恢复了相对的安定,各派之间的争斗趋于平和,这无疑是一项积极的成果。然而,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中国依然面临内忧外患,徐世昌虽有能力调和内政,但却难以遏制外部的侵略。因此,经过几年的大总统生涯,深知自己难以应对国家乱局的徐世昌选择辞去总统职务,像黎元洪一样回到天津安度晚年。与黎元洪不同,徐世昌投身于书画艺术,寻找内心的宁静。
在徐世昌辞去政职后,段祺瑞仍然继续执掌大权,他一生曾四度担任总理,四度担任陆军总长,还曾在1924年担任摄政大总统,名义上成为了大总统。然而,段祺瑞的命运也未能逃脱历史的波涛,最终他被冯玉祥等人赶下了台,随之走向天津,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这三位候选人最终都曾担任过大总统,尽管各自的理由各异,但可以看出,袁世凯当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然而,他或许未曾预料到的是,这三位他选中的继承人都未能稳固自己的权力,都在不久后被迫退出了政坛,选择了天津作为他们的最终归宿。
或许袁世凯的预见力确实对当时的局势有所触及,但他忽略了未来的变数,更没有洞察到人心的微妙。尽管他所选的三位接班人和他创建的北洋政府并未背离国家的利益,但他们却始终未能真正站稳脚跟,更未能捍卫人民的利益,面对外部的侵略也显得束手无策。岁月如梭,时光流逝,这些曾经掌握大权的历史人物早已成为过去。与此相对,深深铭刻在心中的,始终是那些始终站在人民一边的力量,他们的执着与奋斗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光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