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萧关诗的创作群体中,除了那些亲赴萧关或萧关道的诗人外,还有大量未曾亲赴萧关地区的诗人。
有些萧关诗的作者虽然没有亲赴萧关及萧关道,但是他们曾亲赴边地,见过真正的边塞风光,他们所写的边塞诗与那些没有去过边地的文人所作的边塞诗歌是有很大差别的。
未亲赴萧关及萧关道的诗人中,有一类曾赴边入幕的诗人,如王维、高适、杜甫、卢纶、 耿湋等,下面将重点介绍几位虽未到过萧关,但曾亲赴边地的诗人。
王维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开元九年进士及第,授太乐丞,二十三年,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迁监察御史,秋,出使凉州。
时年秋,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奉命慰问边疆将士,王维的这次出塞虽然并不是走的萧关道赴凉州,但是他在出使途中受边塞壮丽景象所感染,留下了著名诗作《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中将萧关作为了一个古关意象,泛指边塞地区,其言:“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成功地体现出了边塞战场的紧张气氛。王维赴凉州本是走的被称为南道的秦州道,不会经过萧关。
对于诗中的“萧关逢候吏”一句, 陈铁民在《王维集校注》中有言:“王维赴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萧关盖袭自何逊之诗,而非实指,不可拘泥。”
这里的何逊诗,大概是指南朝梁何逊的《见征人分别》中的“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二句,可见在南北朝时期“萧关” 便已经在边塞诗中出现了。
王维赴河西时,见证了塞北的绮丽风光,自然想到了汉代名关——萧关,遂将其写入自己的诗中,增添诗歌的历史意蕴。
高适
高适,字达夫,郡望渤海,其籍贯目前难以断言,曾随其父高崇文旅居岭南,后客居梁、宋。高适一生曾有四次到边地的经历,其中有两次是去幽蓟,另外两次分别是去西北和西南。
天宝十一载秋,高适受哥舒翰僚佐田良丘举荐,赴河西谒见哥舒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自此高适仕途豁达。
天宝十三载秋,高适有诗寄于颜真卿,题为《奉寄平原颜太守》, 诗中有云:“一为天崖客,三见南飞鸿,应念萧关外,飘颻随转蓬。”其中“天崖客”也作“天涯客”,乃诗人自称。
从天宝十一载至天宝十三载,高适在河西已经三年,故诗中曰:“三见南飞鸿”。刘开扬笺注:“忆至边塞今已三求,当念萧关之外,有客随转蓬以飘颻也。”
这里的“萧关”应是代指边塞,由于在汉代萧关为关中地区的四关之一,北出萧关即可达边地,所以在唐代文人的诗歌中萧关不仅仅是指一古关隘,也是边塞的代称。
杜甫
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后徙河南巩县。《旧唐书》载:“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至德二年,杜甫为好友房琯求情惹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恰逢关畿离乱,粮价疯涨,杜甫寓居成州同谷,生活过得非常艰苦, 儿女甚至饿死,后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杜甫好友严武任剑南节度使镇成都,寓居成都浣花溪的日子是杜甫一生较为安定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 永泰元年严武卒,蜀中大乱,杜甫举家避乱荆楚,寓居耒阳,永泰二年卒于耒阳,时年59岁。
杜甫一生辗转漂泊,看尽人间百态,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气息。
虽然杜甫没有到过萧关或处于战线前沿的原州一带,但他曾经到过西部的秦州及其周边地区,且非常关注唐朝与吐蕃的战事,他有三首诗歌都曾提到萧关, 如《伤春五首(其四)》中的:“萧关迷北上,沧海欲东巡。”
《伤春》这组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攻入长安,据十五日而还,之后陇右东段包括原州在内的13州尽数失守,代宗避走陕州,次年春蜀地方知。
《杜诗详注》中朱鹤龄注:“广德二年春,公在阆中……巴阆偏远, 闻京师事常后时,故二年春方知去冬幸陕之事,因以发其感愤之意,遂名曰《伤春》。”这两句中“萧关”是用汉武帝北出萧关巡幸边地之事,“东巡”是用秦始皇冬巡郡县,祠名山大川之事,托古伤今。
另外还有他的《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其一)》中的:“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对于此诗,《杜诗详注》中朱鹤龄注:“萧关,与灵州相近,正指吐蕃寇灵州,而路嗣恭破之也。”
结合上述材料与唐代西北地区行政区划图来看,这里的“萧关” 应当是指唐代原州北部的萧关县,而非原州东南的萧关故城。
“吐蕃之退,在大历二年冬,诗作于三年之春”,作者喜闻王师挥军直上,路嗣恭率军于萧关陇水一带歼敌,塞外风烟渐宁,但是鱼朝恩所掌的禁军——龙虎军, 中外受制,使得诗人非常忧虑,虽吐蕃暂退,然祸根未除,故云西戎休纵。
可见诗人虽然身在蜀地,却仍然关心时政,对当下时局有着准确的把握。此外他的《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虽然是为伤悼严武所作,但是其中也提到严武曾去往萧关谒见肃宗一事,如“谒帝萧关城”,邵注:“萧关城在今陕西平凉府镇原县”即唐代的萧关县。
耿湋
耿湋,蒲州人,久居洛阳,生卒年不详。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中将其生年定为734年,傅璇琮在《唐诗人丛考·耿湋考》中指出其“并无根据”,又有学者经过论证得出:“把耿湋的生年定为734年,当是以弱冠之年入幕算起。
现有资料虽然不能确定生734年,但也应相去不远。”可见耿湋的生年当在开元二十二年左右,卒于“贞元三年前后。”《唐才子传》:“湋,河东人也。宝应二年洪源榜进士。”耿湋进士及第后, 不久便被授予周至县尉,但是他在任周至尉前,曾从军入伍或充幕府。
《文献通考》中刘贡甫言:“唐有天下,诸侯自辟幕府之士,唯其才能,不问所从来,而朝廷常收其俊伟以补王官之缺,是以号称得人。”幕府对于中晚唐士人非常具有吸引力,大历十才子中,曾入幕府者就有五人,耿湋便是其中之一。
耿湋去过西北边塞,只是他去往西北边地并不是取道萧关,而是走的秦州道, 但是他的诗中有两首提到了萧关和萧关道,其中《旅次汉故畤》(“故”也作“好”) 有诗句:“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这首诗歌大致作于耿湋西北入幕期间, 诗题中的汉畤,乃是汉代帝王祭天地五帝之处。《类编长安志》中载,“汉好畤故城:在奉天县东北七里岑阳乡,周二里五十步,崇三丈。”诗人行经之地也属于河陇一带,结合当时背景,其所见必然是战乱之景。
“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连年战乱给百姓留下了的痛苦印记,城池荒芜寥落,“邑里经多难, 儿童识五兵”,就连稚童都能辨别出五种兵器,说明农耕生产被严重破坏,见到种种凄凉景象,诗人愿效仿终军,请缨御敌,“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从戎御边之志尽显。
另外他的《上将行(一作上裴行军中丞)》中也提到了萧关,即“萧关扫定犬羊群,闭阁层城白日曛”。“裴行军中丞”指裴冕,“玄宗幸蜀,至益昌郡, 遥诏太子充天下兵马元帅,以冕为御史中丞兼左庶子,为之副。是时,冕为河西行军司马,授御史中丞,诏赴朝廷。遇太子于平凉,具陈事势,劝之朔方,亟入灵武。”
此诗歌颂了扫平边境来犯的犬戎、建立不朽功勋的上将裴冕,这里的 “萧关”就指代边塞,在《唐诗品汇》中此句也做“胡尘已灭天山外,闭阁阴阴日复曛。”
结语
还有一些诗人也曾去过边地,且有关于萧关和萧关道的诗歌,如卢纶、韩翃、 萧沼、张淮深等,但是也有一部分萧关诗的作者并没有过赴边经历,但是他们常将萧关作为一个边塞意象,或借古咏今,或代指边地,或遥寄相思。
例如卢照邻的《上之回》、陶翰的《出萧关怀古》、李昌符的《送人游边》、陈玉兰的《古意》等。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萧关和萧关道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发生在萧关一带的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