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农民战争后期,群雄割据,势力争斗异常激烈,社会动荡不断,最后局势由在这场战争中崛起的朱元璋集团得以平息,最终在1368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为了表彰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朱元璋下令设立了功臣庙,并亲自为这些功臣排定位次。徐达被列为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人。朱元璋能够亲自将徐达列为首位,足见徐达在明朝建立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还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可见其在打江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与卓越。
历史中有一句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话用来形容刘邦、赵匡胤等开国帝王并不算稀奇,但若要提到历史上杀功臣最多的皇帝,非朱元璋莫属。朱元璋称帝后,深陷猜忌,疑心众臣谋反,导致他大肆诛杀功臣,不论文官武将,无一幸免,几乎将所有的功臣和老将都杀光。甚至那些曾被他极力赞扬的重臣,比如徐达,也未能完全避免被清算的命运。那么,徐达究竟是如何从朱元璋的血腥屠刀下生还,并最终得到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呢?
一、自律低调,尽忠职守
历朝历代的历史长河中,英才辈出,诸如文臣武将、能者多矣。但也有一些人,因功高震主或是功高自傲,最终被统治者所除。像曹操杀许攸、杨修,雍正杀年羹尧等,例子数不胜数。然而,徐达一直保持着自律,修身养性,极为低调,甚至可以说,他将“低调做人,低调做事”贯彻到了极致。
徐达出身农家,从小便开始练武,且与朱元璋是同乡,也是朱元璋最早的一批追随者之一。那时,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麾下效力,虽然郭子兴为人略显贪财且心胸狭窄,朱元璋便不看好他未来的成就,计划着自立门户,在濠州一带发展自己的势力。那时的朱元璋虽然并不显赫,但徐达却始终对他忠诚,参与了许多关键的战斗,助朱元璋建立起了初步的威名。
到了1355年,孙德崖的部队扣押了朱元璋,企图逼迫郭子兴释放他。在那种危急时刻,徐达毫不犹豫地决定亲自与朱元璋调换位置,显示出极大的忠诚。这一举动让朱元璋对他愈加信任,将其视作亲弟兄。徐达被委以重任后,在池州之战、剿张士诚、打败元军等一系列战役中表现出色。他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变得骄傲自满,反而使他更加谨慎小心,行军决策总是请示朱元璋,任何行动都严格按朱元璋的指示执行。随着信任的加深,朱元璋甚至将更大的权力下放给他,允许他根据战场局势进行灵活调整,而他始终不忘将功劳归功于部下,穿上朝服,站在金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徐达的为人处世,始终贯彻着“克己自律、低调做人、积极做事”的原则,这使他无论在战场还是朝堂,都始终没有因功而傲慢,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二、宽厚仁爱,爱民亲民
徐达不仅仅是一位威猛的将军,他同样也是一位关心民众的仁爱之人。他的军队军纪严明,纪律要求严格,士兵不得侵犯百姓的财物,严禁破坏民居。即便是在血腥的战争中,徐达始终秉持着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在剿灭张士诚的过程中,徐达命令所有士兵在胸前佩戴木牌,上面写着“掠民财者死,折民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这样的严苛法令。虽然战争本身充满残酷性,但他尽最大努力避免无辜百姓的牺牲。相比之下,常遇春的做法就大相径庭,常常所到之处,烧杀掳掠,这也引发了朱元璋的不满。
在1360年与陈友谅的决战中,徐达与常遇春的看法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常遇春主张杀尽所有俘虏,而徐达坚决反对,认为这对百姓伤害太大。最终两人决定请朱元璋裁定,虽然常遇春坚持己见,最终将大部分俘虏处死,但这一行为也引发了朱元璋的不满。从那以后,徐达被独立委以大将军之位,而他始终贯彻“不虐杀俘虏、不侵犯百姓”的理念,朱元璋也多次称赞他:“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三、谨慎磊落,从无僭越
在朱元璋这样一个多疑的皇帝面前,逾矩僭越无疑是大忌,而徐达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臣子,他一直保持着极好的口碑,忠诚度高,从未参与任何党派斗争,对待朱元璋更是极为恭敬谨慎。
曾有一次,胡惟庸做丞相时,意图拉拢徐达,但由于徐达看透了胡惟庸的为人,并且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朱元璋的猜疑,他始终保持着与胡惟庸的距离。不仅如此,胡惟庸还试图通过贿赂徐达的守门人福寿来陷害他,但福寿忠心耿耿,事后将此事告知了徐达。最终,胡惟庸因谋逆被杀,徐达也因此避免了牵连。
在一场对饮中,朱元璋曾对徐达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徐达听后百般推辞,担心收下赏赐会引起朱元璋的猜疑。朱元璋故意把徐达灌醉,将其送到吴王府安睡,第二天徐达醒来后,匆忙去朱元璋面前请罪。朱元璋看到他的反应,心生愉悦,于是在吴王府前为他另建了一座府邸,并命名为“大功”。如果当时徐达收下了赏赐,按朱元璋的多疑性格,徐达的结局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为了稳固政权,朱元璋还通过联姻将与大臣的关系进一步紧密化。徐达的大女儿嫁给了未来的皇帝朱棣,后来成为了皇后。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关于他的死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徐达因背疽而死,在最后一次皇帝的赐宴中,因食用了不可食用的鹅肉,导致病情加重。然而,这一说法并无正史依据,仅在野史中有所记载,可信度较低,需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