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黄埔军校完成了轰轰烈烈的招生工作,正式开始了第一学期的教学。蒋介石作为校长,也开始在校内办公,顺便观察着自己的学生们。他对这些青年才俊的表现十分关注,希望从中发现能够成为自己助手的人选。
蒋介石的观察很快锁定了一个令他非常满意的学生,他决定亲自出马,试图将这个学生拉拢到自己阵营。然而,蒋介石自认为已经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不仅亲自谈话,还许诺了各种好处。没想到,这个学生不仅没有领情,反而当面怒斥了他一顿。
蒋介石心胸狭隘,无法容忍这种冒犯,愤怒之下,他当即将这个学生开除了。谁曾想,这个被开除的学生,后来竟然成为蒋介石一生的劲敌,彼此间的矛盾也由此埋下了伏笔。
黄埔军校作为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于1924年正式招生。学校不仅接受两党推荐的学生,也面向社会有限招生,但大多数学生是两党重点培养的青年精英。
宣侠父于1923年加入共产党后,接到了党中央让他报考黄埔军校的指令。虽然对军校一无所知,甚至没有军事背景,他还是遵照命令去应考。意外的是,他不仅顺利考取,而且成绩优异。
虽然此前没有任何军事基础,宣侠父在校内表现得极为刻苦勤奋,老师和教官们都对他的学习态度赞赏有加,坚信他将成为未来的军事栋梁。
这些赞许并未让宣侠父骄傲自满,反而激励他更加勤奋学习。就像一株渴求雨露的幼苗,他拼命吸取知识的滋养。
宣侠父的刻苦努力不仅被教官和老师们看在眼里,也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觉得,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正是他苦苦寻觅的人才,决定要将他拉拢为己用。
蒋介石选人有一定偏好,尤为喜爱江浙一带的人才。即便不是特别出众,只要出身江浙,或者和他有些亲戚关系,他都愿意拉拢。宣侠父正是浙江人,和蒋介石同乡,这使得蒋介石更加看重他,期望他能成为心腹。
然而,宣侠父并未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入学仅三个月,蒋介石便亲自将他开除。
其实,当时拒绝蒋介石拉拢的学生很多,因为蒋介石威望尚未确立,在国民党内有许多资历更深、能力更强的人物。蒋介石明白自己难以广泛拉拢人心,所以对自己看中的人才特别示好,在多方面为他们让步。
对于宣侠父,蒋介石更是大方支持。一次选举学生区队小组长时,蒋介石直接跳过选举程序,指定了宣侠父担任党小组长。这种做法虽然让蒋介石看中,但却引起了学生们的不满。
在民主氛围较强的黄埔军校,蒋介石的这一专断行为引发了很大争议。令人意外的是,第一个公开反对的竟是宣侠父本人。
宣侠父写了一封信给蒋介石,详细指出蒋介石此举不合理,信的结尾敦促蒋介石撤回决定,依照民主程序重新选举小组长。
蒋介石性格刚愎自用,极度不容忍被质疑。尽管他只是校长,但在学校拥有不小权力。面对宣侠父的质疑,他心里十分不快,但仍希望通过谈话改变对方的想法。
蒋介石亲自约见宣侠父,既以校长身份,也以同乡身份劝说,希望对方识相,暗示对方接受好处。
蒋介石本想用恩威并施的方法让宣侠父屈服,但宣侠父毫不买账,坚决指出蒋介石违反了民主原则。
蒋介石气得发疯,觉得宣侠父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为了树立威信,他将宣侠父关进禁闭室,要求其写悔过书。
宣侠父骨气十足,不愿妥协。禁闭三天,他始终坚持自己没有错误,认为蒋介石的行为是在搞独裁,自己只是维护民主。
禁闭结束后,宣侠父拒绝写悔过书,坚持认为错误不在自己而在蒋介石。此举彻底激怒了蒋介石。
蒋介石遂以“目无师长,不守军纪”为由,召集秘书,正式开除了宣侠父。
开学不过三个月,校长开除一名优秀学生,这件事引起了党代表廖仲恺的关注。
廖仲恺匆忙赶来调解,先找蒋介石,希望他能收回开除决定,因为这些青年都是国家的宝贵人才。
蒋介石早已料到此话,打断了廖仲恺,说道:“这是军事学校,学生们是未来军人,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宣侠父屡次顶撞师长,我绝不宽容。”
廖仲恺无言以对,只能转而找宣侠父劝说,期望他对蒋介石妥协。
宣侠父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坚信自己为了民主斗争,毫无过错。
结果,宣侠父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批被开除的学生。
尽管离开了军校,宣侠父并未放弃革命事业。自从接触马克思主义后,他决定将毕生奉献给共产党和革命。
在党的安排下,他来到北京,成为李大钊身边的学生,期间学习了很多理论,信念更加坚定。
他曾在冯玉祥身边工作,虽被驱逐,但随后活跃于地下工作,为党提供诸多帮助。
西安事变后,他接到周恩来的电令,前往西安协助国共两党事务。
当时,蒋介石软禁张学良,逼走杨虎城,将东北和西北军边缘化,局势混乱。周恩来焦头烂额,宣侠父的到来极大缓解了局势。
周恩来还任命他为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
胡宗南也曾向他请教游击战的策略。
蒋介石多次试图拉拢宣侠父,但他始终坚决不为所动。
蒋介石终于死心,认清了宣侠父是他永远拉拢不到的人才。
1938年7月31日下午五点多,宣侠父在下班回家的途中突然失踪。
无论党内如何搜寻,都未能找到他的下落,蒋介石则坚决否认与此事有关。
直到1951年,党才破获杀害宣侠父的真凶。
原来,蒋介石因拉拢无果,对宣侠父心生杀意,派人尾随绑架并残忍杀害,将他抛入一口枯井中。
这位满怀报国之志的青年,最终命丧39岁,成为党和国家无法抹去的沉痛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