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8年,一位中年男子带领二十多名精壮汉子,急匆匆地赶往黄河上的孟津渡口。
这群人来自今天陕西东北部的一个小诸侯国,领队的男子我们暂时称他为“老任”。他们一路风雨兼程,最终赶在约定的时间到达了孟津。
此时的孟津热闹非凡,锣鼓声声,鞭炮震天,旌旗飘扬,人头攒动。坊间早有传闻,周国的武王将在这里会盟天下诸侯,宣告要联合起来推翻那个日益腐朽的殷商王朝。
大家都知道,当前的局势是周国“割据三分天下”,而老任所在的小国无法与商周两国争锋,尤其是周国这样强大的势力。既然形势如此,如果不提前站队,一旦周国成功推翻纣王,自己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吗?老任也清楚这一点,于是毫不犹豫地带着年轻壮汉们前来为周武王助威。
他们一到集会现场,看到上百个诸侯齐聚,周国的军队气势威猛,所有人纷纷激昂喊道:“伐纣!伐纣!”老任等人也跟着高喊起来。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台上的周武王挥手示意大家安静,淡淡地说:“你们根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是伐纣的时机。散了吧。”
老任等人顿时愣住了,大家为这场会盟赶路万里,结果换来的竟是这句话?但转念一想,既然主事者说不打,那也无可奈何,不打倒也好,反正还能安享一段时间的宁静。于是大家默默地散开,带着些许失落的心情踏上了归途。
……
以上虽是根据历史事件的情节展开的想象,但并非全然虚构。
殷商王朝的末期,纣王执政已久,国力逐渐衰弱。激进的改革措施导致了内外矛盾重重,最终使得已经延续了500余年的商朝摇摇欲坠。
这时,西边的周文王驾崩,周武王姬发继位。依托姜尚、周公旦、召公等一批贤臣的辅佐,周武王开始为灭商做准备。首先,他祭拜了已故的父亲,然后开始东征,检阅自己的武装力量。
周武王的车驾与部队一路向东,直至孟津,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孟津观兵”。与此同时,周国的强大军队和气吞山河的气势让前来会盟的诸侯们纷纷投身其中,毫不犹豫地支持周武王推翻商朝。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当武王看到诸侯们满怀激情,迫不及待地想要“伐纣”时,他却冷静地说道:“现在并非时候,你们还不懂天命。散了吧。”
这话一出,所有的诸侯都显得有些茫然。他们辛辛苦苦赶来,只为了听到武王这番话,心中不免产生了疑惑。可是天命不可违,既然周武王这么说,那就只能按他的意愿行事了。
于是,大家带着些许失望,纷纷返回了各自的领地。
……
如果从历史角度分析,这一切并非偶然。周国的崛起,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最终才迎来了能与商朝对抗的时机。
周人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大禹时期的后稷,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智者。随着夏朝的动荡,后稷的后代迁往戎狄地区,经过漫长的时间与戎狄部落相邻生活。直到古公亶父继位,才将周族迁移到岐山脚下,摒弃了戎狄的生活方式,开始建立起城池,吸引了大量周边的小部落归附。
尽管周国与商朝表面上是盟友,内心却各有算盘。商朝对周国这股力量心存戒备,而古公亶父则有意取代日薄西山的商朝。周文王继位后,通过不断的军事征伐扩大了周国的领土,逐渐积累了足够的力量。
然而,天命难测,文王终究未能等到合适的时机便去世。继位的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士兵雄壮,且贤臣辈出,周国看似已具备了挑战商朝的力量。
……
周武王继位后,立下了推翻商朝的宏图。经过祭拜父亲,武王带领部队一路向东,途经孟津时,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观兵仪式。
孟津在当时是一个渡口,而这次渡河,成了周武王的命运转折点。史书记载,武王的船行至河中央时,一条白色的鱼跃起跳进船中,武王捧起这条鱼进行祭祀。过河后,天上突然落下一团火,化作一只红色的神鸟,飞落到武王的屋顶上。这一连串神奇的现象,被后人称为“白鱼赤乌”。
这个传说让周武王感到大大的吉兆。商朝崇尚白色,而周国则崇尚红色。白鱼的跳跃与红鸟的降临,都显得神意深厚。
然而,正当周武王感到幸运时,他迎接到了一场不期而至的会盟。史书记载,“诸侯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也就是有八百个诸侯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纷纷涌向孟津,表示支持周武王推翻商朝。
这一切似乎是天命的安排,然而,武王却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淡淡地说:“现在还不是时候,散了吧。”
……
接下来的两年中,商朝内部动荡不已,王族成员被杀,贵族间权力斗争加剧。许多殷商的贵族因失势纷纷投向周国,提供了大量情报。此时的周武王对商朝的局势了如指掌,终于在时机成熟时,宣布正式伐商。
这次,周武王携大军直捣朝歌,商朝主力远征未归,殷商的防线变得脆弱不堪,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崩溃。纣王绝望地回到王宫,在鹿台自焚而死。
……
周武王能够成功推翻商朝,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时数代的努力与深思熟虑的战略安排。尤其是第一次孟津观兵时的谨慎,可以看出周国并未急于行动,而是通过这一过程中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与判断,确保了最终的胜利。
至于所谓的“白鱼赤乌”之兆,也许在当时确实给了周武王心理上的鼓励,但历史的关键是战略眼光与时机的把握,而不是迷信和预兆。
上一篇:汉口曾是美国最大贸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