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十,蛰伏了多年的安禄山终于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他挥兵南下,铁骑直指长安。这一刻,标志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经过了数十年的承平日子,终于在这一刻失去了抗衡叛军的能力。长安的屏障——潼关失守,李隆基深知大势已去。在宰相杨国忠的建议下,他决定“御驾亲征”,以此为掩护,向西南的蜀地逃亡。
这时,已经七十二岁的李隆基,不得不放弃了他的帝京长安,放弃了九重宫阙,放弃了曾经的辉煌盛世,甚至放弃了成千上万的百姓和他一手缔造的盛世江山。他不情愿地踏上了这条逃亡的路,孤独而又凄凉。这个背负着开元盛世荣耀的皇帝,怎能想到,他的逃亡生涯,不仅将带走他的帝国,也将剥夺掉他最深的爱——杨贵妃。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的午夜,李隆基一行人终于抵达陕西兴平。长安至兴平不过六十里,但他们却足足走了一天一夜。随从们早已精疲力尽,而平日里习惯了奢华的皇帝们亦饱受折磨。大家完全无心顾及尊严与体面,只是急忙在破旧的驿站内倒下,互相依靠,几乎一躺下就进入了梦乡。可对李隆基和杨贵妃而言,这个夜晚将成为他们最后的团聚时刻。自此之后,他们将被命运无情地分开,阴阳两隔,生死两途,留下的,只有那段在白居易诗中歌颂的凄美爱情。
一夜无话。翌日,李隆基与随行的众人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到了十四日中午,李隆基一行来到马嵬驿。马嵬驿,这个唐朝众多普通驿站中的一个,即将因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而铭刻在历史上。
就在他们到达马嵬驿时,负责护卫李隆基的禁军士兵们忽然停了下来,他们再也不愿继续前行。逃亡的艰辛已经让士兵们心中积压了太多的不满。自从长安出发以来,种种不满情绪在士兵们心中愈发积累,终于在此爆发。他们要求一个交代,一个能让他们忍受长途逃亡痛苦的理由。所有士兵纷纷停步,凝聚成了不言而喻的共识。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这位禁军的最高长官,看到这种情况,心中暗自懊恼。他知道,若是不能找到一个宣泄口,士兵们的怒火将不容小觑。经过一番深思,陈玄礼决定将矛头指向杨国忠——一个朝野皆怨的权臣。
他大声对部下说道:“今天下动荡不安,国乱民伤,都是杨国忠剥削百姓、贪污腐化所致。若不立即将其除掉,怎能安抚百姓,怎能平息这场怒火?”陈玄礼的一番话立刻引发了士兵们的共鸣,大家齐声回应:“事已至此,若能除杨国忠,我们死亦心甘。”
然而,陈玄礼也深知,欲除一宰相,不能无理。他急忙寻求合适的理由。正在此时,他看到了从长安逃来的吐蕃使节,他们围着杨国忠诉苦,说自己没有食物,要求杨国忠提供帮助。陈玄礼灵机一动,忽然大声指责道:“杨国忠勾结胡虏谋反,快杀了他!” 听到命令,士兵们顿时一拥而上,杨国忠虽有察觉,但为时已晚。刚准备逃离,便被箭射中,随后被刀剑砍下,迅速成了一堆血肉模糊的尸体。
杨国忠,这位曾风光一时的宰相,就这样在士兵们的愤怒中结束了生命,死状极其惨烈。士兵们的怒火并未就此平息,反而有了更多的杀戮欲望。他们将目光转向杨国忠的家人,毫不留情地将他们一一除掉。
李隆基从驿站内听到外面喧闹的声音,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侍从支支吾吾地告诉他:“杨国忠谋反,已经被杀了。”李隆基听后震惊无比,但此时事情已无法挽回,他也无力再做什么,只能试图安抚愤怒的士兵,避免他们做出更过激的行为。
面对群情激愤的士兵,李隆基努力用言辞劝解:“大家冷静些,不要再做激烈的行动。”然而,曾经威严的皇帝话语此刻已经无法奏效,士兵们的怒火更是如火上浇油。于是,李隆基只能派高力士出面,询问士兵们的诉求。
没过多久,高力士带着李隆基最不愿听到的消息回来了:“杨国忠已死,但贵妃仍在陛下左右,她不宜继续供奉。若陛下不割恩正法,百姓又怎能安心?”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李隆基的心,他万万没想到,士兵们的最终目标竟然会是杨贵妃。心情沉重,他几乎没有力气回答,只是无力地对高力士说道:“告诉他们,我自有安排。”然后,他踉跄着走回驿站。
此时,京兆司录韦谔鼓起勇气走向李隆基,低声道:“陛下,众怒难犯,安危只在顷刻,速做决定。”李隆基心知事已至此,深知无法改变局势,但依旧力图挣扎:“贵妃一直在宫中,怎能与杨国忠勾结谋反?”
高力士见状,不得不开口劝解:“贵妃无罪,但如今将士们已对她心生猜疑,若不为将士解疑,陛下恐难安宁。”这番话简明扼要,实际上,已经给李隆基做出了选择。最终,李隆基不得不做出决断——杨贵妃必须死。
他让高力士带杨贵妃到一座僻静的佛堂里,在那里与她做了最后的告别。两人相对无言,泪水早已湿润了双眼。杨贵妃泣不成声,最终开口说:“愿吾皇保重,妾身虽死无怨。”李隆基的喉咙也哽住了,他声音颤抖地回应:“愿妃子善地受生。”话音未落,高力士已经执行了命令,三尺白绫套在了杨贵妃的脖间。一代绝世红颜就此陨落。李隆基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心如刀割,肝肠寸断。
此时,他失去了最爱的杨贵妃,而这只是他在逃亡路上的第一项失去。
天宝末年的残酷现实,仍然在继续摧残着李隆基的精神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