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11年斯里兰卡捞出明代石碑,翻译碑文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迪丽瓦拉
2025-09-21 21:32:34
0

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海外多个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他的寿命相比现代人来说不算长,但他的人生经历却异常丰富精彩,远远超过许多普通人。通过以他事迹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和动画,老少皆知他的传奇故事。

大多数人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推动和平外交,建立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彰显明朝的国威。然而,这一说法并非被所有人认可。关于他远航的真实动机,历史上也存在诸多不同的猜测,虽然这些猜测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但依然被广泛讨论。直到印度洋中发现了郑和从明朝带去的一块石碑,翻译碑文后,人们才基本厘清了他的真实意图。

郑和被史书称为“三宝太监”,即阉人。无论是谁,知道他以太监身份受皇帝重用,完成如此壮举,都会感到惊讶。因为在传统印象里,太监多被囚禁于宫中,生活受限,缺乏自由。太监在社会上普遍受到轻视,甚至在宫廷内部也有等级之分,虽有些大太监地位显赫,令朝臣敬畏,但他们在民间的声誉极差,鲜有人真正尊重。

然而,郑和却是例外。他在百姓中极受爱戴,甚至有雕像供后人瞻仰。那座雕像身姿挺拔,体格健硕,毫无奴颜婢膝之态。除去没有生殖特征的细节,初看根本难辨他是太监。古代被送去做太监的,多是贫困家庭被卖,或战俘,郑和属于后者。如果没有那场战乱,他成为太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郑”并非他的原姓,他本名马和。“郑”是后由皇帝赐予,以示宠信。马和出身回族,祖辈迁居云南,曾隶属于元朝云南王麾下,拥有贵族头衔,建立了家族基业。元朝覆灭后,云南旧势力残存,马家仍保持较高声望。除了显赫出身,马家世代传承的精神风貌,也是当地人尊敬的原因。

马家与大多数回族一样,信奉伊斯兰教,尤其向往麦加圣地,朝觐麦加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愿望。然而,中原至麦加的距离极为遥远,古时交通极其不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古训,也反映出出行的艰难与风险。一次远行等同于生离死别,客死他乡的可能性极大。

如今有飞机、火车等便捷交通,古代最快不过骑马,且道路稀少,不少路段需徒步穿越,历经风餐露宿和重重险阻。从云南到麦加,千里迢迢,充满未知与危险。但郑和的祖父与父亲奇迹般地完成了朝觐,也因此马家在当地赢得了由衷尊敬。这一传统与荣耀本应传承到郑和,但新旧势力的冲突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381年,朱元璋的皇权稳固后,开始剿除他眼中的云南旧势力,派军队点燃战火,誓要斩草除根。马家作为旧势力的密切关联者,首当其冲遭遇劫难。年仅十一岁的郑和被俘,阉割后送入宫中做太监,十四岁进入燕王朱棣府中任侍从,迎来人生重大转折。

朱棣惜才爱才,虽然郑和幼时遭遇变故,但他聪颖好学、奋发进取,很快赢得朱棣青睐。太监一旦被奴役,性命归属主人,较易被掌控,也难掀风浪。朱棣巧妙利用此点,从侍从中选拔人才,近身侍奉,且不惜重金培养,聘请老师传授学识,提供丰富书籍。郑和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勤读兵书,锻炼武艺,凭借优良基因天赋,长成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非典型太监形象。

他才智过人,文武双全,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朱棣重用的心腹。靖难之役中,郑和更是以常人难及的体力与勇猛参与战斗和指挥,立下赫赫战功。功绩显赫,朱棣赐他“郑”姓,升为内官监太监。次年便委以远航重任,开启了他的航海生涯。

郑和航海从1405年起,至1433年结束。62岁逝世,古代已属高龄,现代视角却觉其寿命不长。长期劳累奔波,积劳成疾,临终时只盼归乡,却未能亲见故土,病逝于返航途中,归国时已成冰冷尸体。

对于郑和频繁远航的真正动机,后人多有猜测。有人认为他肩负寻找建文帝的任务。朱棣夺位非正统,明摆着是从侄儿建文帝手中抢来的皇位。建文帝朝内外防患甚多,尤其忌惮朱棣这位最年长最强大的藩王。为削弱藩王势力,他推出削藩政策,激化矛盾,朱棣遂借机起兵叛乱。建文帝败局已定,自焚身亡,但尸体身份始终成谜。民间衍生诸多传说,有隐居、有潜逃。只要建文帝生死未明,朱棣的皇位就不稳固,拥戴者不甘安分。因此,郑和远航被传是为探寻建文帝下落。

无论真实目的如何,郑和代表明朝远航,每次出行均装备精良,人员财物一应俱全。作为大国的友好使者,通常国家不愿树敌,反而顺势发展友好关系,虽偶有例外。第二次远航,郑和专程访问锡兰(今斯里兰卡),带去刻有三种文字的石碑,碑文记录了明朝友好意图。这块石碑最终遗落海底,1911年被打捞出土。

访问期间双方曾发生冲突,有说法称锡兰国王贪婪,试图勒索甚至谋害郑和;另一说则指郑和想带回供奉的佛牙舍利,锡兰不肯。幸而郑和凭借丰富战场经验,化险为夷,顺利返航,第二次下西洋还带回了舍利。此举受朱棣指示,借助宗教信仰安定民心。

随石碑留在锡兰的,还有郑和赠送的丰厚财物。碑文明确记载,他此行旨在建立友好关系,所携财富多为见面礼。郑和下西洋不仅仅是外交,还有清剿海盗、开辟新航线的附加任务。海盗自古以来难以根治,严重威胁沿海百姓生活。陆地上的盗匪易于管控,海上则不同,海盗可借小岛藏匿,且部分海盗来自他国,治理难度倍增。

郑和虽无航海经验,但敢于冒险,懂得灵活应变,在航海专家辅佐下,顺利带领庞大船队。朱棣手下能信任的宦官不多,郑和成为首选。其船队如海上巡逻队,震慑海盗,保障海上安全。他成功剿灭当时恶名昭彰的“海盗王”陈祖义。

陈祖义原为明朝走私者,因管控加严转行海盗,甚至篡夺小国王位。其残暴嗜杀,包括明朝船只均遭劫掠。朱元璋曾悬赏捉拿,朱棣更加码至750万两白银。陈祖义试图以投降计策接近郑和,实为图谋海上优势。郑和识破计谋,一举摧毁其海盗队伍,押回明朝斩首,根除一大祸害。

除了这些惊险经历,郑和更多时间致力于拜访海外国家,开拓贸易网络。部分国家落后贫穷,面对强大明朝使团只能依附求援,郑和不仅平等贸易,还传授技术文化,帮助当地发展。至今海外仍留有纪念郑和的建筑,流传他的故事。

面对较强国家,郑和不以武力压迫,而是保持友好。他们中有主动来明朝进贡、开放贸易通道的,也有自愿成为藩属的。民间商队依靠郑和开辟的安全航线远航贸易,明朝一时海贸繁荣,丝绸瓷器远销海外,提升国家声誉。同时,海外特产和文化流入明朝,促进交流互惠。

郑和七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无数利益,开辟的新航线成为后世珍贵财富。可惜的是,他的详细航海档案在清朝时期神秘消失。有人认为因其宦官身份不被尊重,档案遭恶意焚毁;也有说法指乾隆皇帝下令销毁。无论真相如何,失去这些珍贵史料,对历史研究是巨大损失。

现代仍有人轻视郑和的宦官身份,但评价一个人不能仅凭性别或身份。他的贡献和传奇故事,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联... 15公斤重、包含137项铁证,45天的时限临近,韩国文化申遗面临3天倒计时! 5月30日,中国文化...
原创 乐... 在三国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虽然他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多少存在感,关于他...
抗战中流砥柱:浴血5098天,... 中新网7月15日电(钟新军)作为抗战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始终坚定不移站在抗战...
原创 中... 作者:黄申 在战国那风云激荡、波谲云诡的历史长卷中,宣太后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以其跌宕起伏的一...
何为传统?日本小镇山中町的故事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作者:[美]汉娜·科什纳 译者:雍寅 版本:商务印书...
原创 三... 读《三国》时,每每感慨英雄人物的英年早逝,他们未能充分展现所蕴含的才智和雄心,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大志向...
原创 康... 周培公的登场恰逢大清朝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刻。他的出现仿佛是康熙帝的“天降神兵”,不仅敢于向康熙提...
原创 曹... 近年来,历史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翻案风”,许多历史名人被一棒子打死,形象遭到严重贬低。诸如武侯诸葛亮这...
原创 张... “我的最爱在纽约。”这句言辞,成了张学良心中最深沉的秘密。张学良因西安事变名声大噪,而他的风流事迹也...
原创 这... 在我军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将,他的人生可谓波澜壮阔,经历丰富多彩。他自幼便开始习武,并...
原创 一... 这张清晰的老照片拍摄的是开国上将张爱萍与战友们在建国后的一次合影。照片中,左边戴眼镜的就是张爱萍。虽...
原创 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的根源在李林甫... 公元755年,一场席卷大唐的"安史之乱"爆发,曾经光耀千古的盛世轰然崩塌。当我们回望这场浩劫的源头,...
原创 港... 文︱柳扶风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双方就香港未来的前途进行谈判之际,北京时任领导层推行了“一个国家,...
原创 波... 波兰,是历史上少数几次经历过多次灭国的国家之一。它在200年间三度被吞噬,独一无二。简而言之,波兰几...
“无名之辈”的传奇人生:宁波商... 《鸿痕老人年谱》是一部没有作者姓名的草稿,写在半页十行的朱丝栏稿纸上,前后字迹不一,修订涂改的地方极...
原创 西... 卢旺达的选择,给全世界小国上了一课! 最近西方军事专家一句话火了。他们说啊,卢旺达这个小国心里最明白...
原创 长... 湘疆绽芳华 八千湘女口述史专题报道 72年前,第一批大规模进疆的湖南女兵踏上了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
原创 7... 纵观历史中那些帝王将相的辉煌成就,几乎无一例外,都有一位或多位谋士在背后默默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赢得天...
原创 他...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哲学家。作为一位广为人知的文化巨擘,他不仅在思想界有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