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年九月的某一天,浙江义乌的吴坎头村异常热闹,原因是新任驻地军官戚继光来到村里进行募兵。当天在场的吴惟忠对这件事并不感兴趣,当时他年仅二十六岁。正当他准备回家时,戚继光忽然拦住了他,亲自邀请他加入军队参军。吴惟忠婉拒了,并说道:“你还是去找别人吧,我对当兵没兴趣。”
戚继光坚定地说:“我来吴坎头村就是专门找你的。”但吴惟忠依然拒绝了,戚继光于是问他为何不愿参军。吴惟忠坦言道:“你们朝廷的军队不过是一群吃空饷的老鼠,根本没能力打倭寇,反倒欺压咱义乌的乡亲。我作为大男人,不愿和你们这样的人同阵线。”
戚继光耐心解释,他正在组建的部队不仅要成为百战百胜的劲旅,更要做到真正救民于水火,扶助国家安定。吴惟忠望着戚继光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正气凛然的身影,沉思良久后决定信任他。随后,他积极动员村里所有年轻人加入戚继光的军队。义乌由此成为戚家军的重要兵源,吴惟忠与乡亲们不仅随戚继光在浙江一带剿灭倭寇,还肩负起守卫北疆的重任。
义乌兵团的足迹不仅遍及江南和北方边疆,还在朝鲜战场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壬辰倭乱中,明朝援朝的浙江兵总数约七千人,其中一半是由戚继光创立的义乌兵团。老将吴惟忠在平壤大捷中的牡丹峰战役立下赫赫战功,负伤中弹仍坚持作战的事迹被朝鲜广泛传颂。由于前线司令李如松对吴惟忠赏罚不公,连朝鲜国王李昖都为他鸣不平(《宣祖实录》)。吴惟忠被认为是东征明军中口碑最佳的将领,朝鲜名将柳成龙在《惩毖录》中称其为最“廉操”的人物。
朝鲜百姓尊称吴惟忠为“天将吴候”,为他立碑纪念,至今韩国境内仍保存有几块石碑。他是戚继光的副将,朝鲜人尊敬地称他为“天将”,而日本人则尊称他为神仙。
1593年6月13日,丰臣秀吉在与明朝谈判期间,暗中指使驻朝鲜的日军发动对晋州城的攻击。当时吴惟忠、刘綎等明军部队驻扎在晋州附近,由于缺乏上级命令,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晋州遭日军攻陷。历经近半个月的激烈血战,日军于6月29日占领晋州城,随即对城内军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超过六万人遇害,这成为壬辰倭乱中最惨烈的惨案。
晋州陷落后,日军愈发肆无忌惮,陆续入侵庆尚、全罗道等地,沿途纵火掠夺,制造恐怖。起初,丰臣秀吉因幻想能统治朝鲜,下令军队不得屠城,但战局变化后,他转而采取“破罐子破摔”策略,明令军队摧毁朝鲜所有设施。晋州的屠杀正是他的亲自命令,令日军彻底沦为恶魔般的存在。
当时,浙军将领骆尚志驻守南原。骆尚志曾率军先登平壤大捷,面对日军来袭,他下令严密防守。然而,他的上司查大受因惧怕日军锋芒,竟惊慌逃离城池,导致一系列恶果,跟随他撤退的守军四散逃跑,骆尚志最终被迫放弃南原(《宣祖实录》)。驻大邱的刘綎获悉南原失守后急派援兵,成功将日军赶走。日军一直退守至7月9日晋州,随后退回庆尚道一带。
《乱中杂录》记载,长期征战加上恐惧日军,驻朝明军中不少士兵逃亡,其中以辽东军为多。幸而日军未再发动大规模进攻,原因是丰臣秀吉听闻晋州沦陷,痛下决心撤军。7月29日,他下令撤回朝鲜的五万日军,包括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宇喜多秀家等将领返国,但先锋军如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等人仍留守,晚两年才撤。
壬辰倭乱至此虽暂告一段落,但朝鲜战争尚未结束。1596年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入侵朝鲜,即“丁酉再乱”或“庆长之役”。据弗洛伊斯《日本史》记载,壬辰倭乱中日军阵亡约五万人,大部分死于朝鲜军队之手。有人或疑惑为何非明军主力,实则壬辰战争斗近百场,多由朝鲜军与日军交锋,明军直到开战八个月后才大量入朝,仅参与数战。国内书籍往往聚焦明军,易让人误以为朝鲜军无所作为。
日本史料《太阁记》也记载,晋州两次战役中日军阵亡逾三万人,表明朝鲜军队发挥了重要战力。壬辰倭乱乃东亚三国交锋,单方面视角难以全面把握。日本视角认为第一次侵朝失败,秀吉由想征服印度,逐渐缩减目标至巩固朝鲜,至明军入朝前,日军只控制南部沿海狭小区域。
对丰臣秀吉而言,这时已无太多考虑。7月29日下令半数日军撤回后,仅隔数日,8月3日,其爱妾茶茶于大阪诞下一子,名为丰臣秀赖。秀吉欣喜若狂,认为政权可由亲子继承,但历史证明此子反而加速了丰臣政权的覆灭。具体详情可参阅《丰臣秀次之死》。
日本远征军苦战朝鲜时,留守日本的秀吉沉迷享乐,迷恋歌剧表演,亲自编写剧本如《明智讨》、《柴田讨》、《北条讨》,演绎他战胜这些大名的故事。虽实际上败者远不止这三人,但秀吉为了政治利益选择性美化。剧中还丑化明国使臣,描绘其低三下四。
7月8日,小西行长家臣内藤如安充当使者赴北京,不久后日军释放了加藤清正俘获的两名朝鲜王子。明军高层宋应昌、李如松见日军撤兵及释放人质,误以为可以交差,开始大规模撤军,但为防万一,仍留刘綎、吴惟忠等1.6万南军守大邱、庆州。
9月13日,宋、李率大部分明军主力回国,但朝鲜仍未完全光复,日军仍占据釜山沿海。李如松为向朝廷谎称已彻底驱倭,将釜山及沿海城市谎称为“海岛”。有人误认为朝鲜大部已恢复,实则失地虽小但战略意义重大,如同抗战前日本在中国拥有大连、虹口飞地,对防御影响极大。
丁酉再乱日军即通过釜山再度入侵,明朝对此深感忧虑。未来首辅叶向高曾写诗表达对釜山倭寇未清除的担忧:
“问道釜山犹筑垒,何时听唱凯歌旋。”
然而,李如松自视功高,回国谎称碧蹄馆败仗为胜利,背地里与日方议和和亲,事后被揭露。
当年十一月初,西生浦倭城,加藤清正抱怨小西行长和明军议和导致日军无法作为。加藤军后勤困难,面临缺粮,谋划抢夺朝鲜粮食及挑衅明军。明军因高层下令不得主动攻打倭
上一篇:都连年征战,杨广缺一个郑和!
下一篇:中国为什么缺乏世界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