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比皇宫更危险的是东宫,比皇帝更难当的是太子。”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太子的职位一直是一个高危的职业。无论表现好坏,太子都容易陷入皇帝的怀疑与威胁中。如果表现得过于出色,皇帝就会感到威胁,甚至会觉得有必要废掉太子;如果太子表现不佳,皇帝就会认为他不配继承江山,依然感到不满;即使太子无所作为,皇帝也可能因为宠爱其他皇子而考虑废掉他。统计表明,历朝太子中,能够顺利登基的,大约只有一半左右。
然而,在明朝,这一切发生了变化。明朝的276年历史中,虽然有六位太子未能登基,但并不是因为被废除,而是他们没有活过父亲,或父亲失去了皇位。其他的太子,无论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如何,最终都能够继位。事实上,明朝唯一被废的太子朱见深,并非因为父亲的决定,而是被叔叔所废。后来,他的父亲重新登基后,朱见深也恢复了太子之位。那为什么明朝的太子地位如此稳固呢?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看看那些曾面临废除风险的太子,他们是如何保住自己位置的。
最初,朱棣并不打算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更喜欢像自己一样勇武的二儿子朱高煦,而不是那个身形肥胖、甚至连马都骑不上的朱高炽。朝廷的官员们也分为两派,文官支持朱高炽,认为嫡长子应继位,而武将则支持英勇的朱高煦。朱棣犹豫了整整两年才最终立朱高炽为太子。尽管如此,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的争斗并未平息。朱高煦不断在父亲面前挑拨、陷害朱高炽,而作为太子的朱高炽也没有前任太子朱标那样的权力,一开始只能负责一些简单的接待工作。直到朱棣亲自出征,长期不在南京,朱高炽才开始肩负起监国重任。
随着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逐渐成长,朱棣对他宠爱有加。在朱瞻基12岁时,朱棣为他设立了皇太孙的身份,进一步巩固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朱棣之所以最终选定朱高炽,主要出于三个原因。首先,朱棣并非通过嫡长子身份继位,他是通过打败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允炆而登基的,这在古代被认为是“得位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朱棣拼命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真正继承人,并通过维护朱元璋的政策来正当化自己的统治。而“嫡长子继承制”是朱元璋所制定的铁律,这使得朱棣不能公开废除。再者,朱高炽仁厚、爱民,这符合文官们理想中的太子形象,因此,文官支持他,认为他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不过,朱棣更喜欢朱瞻基,并深知若传位给朱高煦,朱瞻基将无法继位。因此,为了让大孙子有机会,他决定把太子的位置传给大儿子朱高炽。最终,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得以稳固,而朱瞻基也被立为皇太孙,继而顺利继位。
另一方面,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背后有着一段非常特殊的背景。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瓦剌的大军俘虏了明英宗。局势危急,太后孙氏和朝臣们一时慌乱,为了稳定人心,将年仅2岁的朱见深立为太子。为了防止国家动荡,朝廷决定由朱祁钰即位,成为新的皇帝。朱祁钰登基时承诺,百年之后将传位给朱见深。在这一过程中,朱祁钰并未废除朱见深的太子身份。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朱祁钰的权力欲望越来越强,他甚至开始贿赂大臣,意图废除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最终,朱见深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位被废除的太子,但五年后,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登基,朱见深得以恢复太子身份。
即便如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依然不稳。随着朱祁镇身体日益虚弱,他开始考虑废掉朱见深,立另一个儿子。然而,面对大臣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李贤的坚持,朱祁镇最终放弃了废太子的计划。不久后,朱祁镇去世,朱见深终于登基为皇帝。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太子的故事——朱祐樘。明宪宗万贵妃因残害皇子,甚至让朱祐樘的母亲不敢公开怀孕,一直到朱祐樘六岁时才与父亲相认,并被立为太子。但由于宫廷中有许多竞争者,朱祐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在太监和文官的支持下,明宪宗没有废除朱祐樘,而是让他顺利继位。
明朝的另一个著名故事是关于朱常洛的。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一直受到父亲的冷落。他的母亲是王氏,一位宫女,在万历年间很不被重视。万历后宫宠爱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甚至想要立其为太子。但由于长子继承制的约束,最终在太后的强力支持下,朱常洛成为了太子。
然而,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并未因此稳固,甚至在许多政治斗争中被削弱。直到万历去世后,朱常洛顺利登基为皇帝,但仅仅一个月后便去世,死因成了历史谜团。
综合来看,明朝太子的地位较为稳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文官们在“嫡长子继承制”问题上立场坚定,坚决支持太子的废立问题需要获得文官支持。其次,太子权力较小,通常没有太多实际权力,减少了皇帝感受到威胁的可能性。最后,明朝皇帝普遍寿命较短,这使得太子在继位前的年龄普遍较小,未有机会对皇帝的权威构成威胁。
因此,明朝的太子,即便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往往最终能够继位。唯一一个例外是朱见深,但即使如此,他也在父亲的支持下复职,成为了真正的皇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朝太子制度的独特稳定性。